首页 > 环保节能

回眸水泥行业40年:重大事件、标志特点、关键词语

来源:环保节能网
时间:2018-12-30 09:00:39
热度:

回眸水泥行业40年:重大事件、标志特点、关键词语大气网讯:40年春华秋实,40年见证芳华。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水泥行业沿循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上,厚积薄发,写下了

大气网讯:40年春华秋实,40年见证芳华。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水泥行业沿循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上,厚积薄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40年水泥行业改革开放进程与逻辑并不是完全独立成章的,既是中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具有自身演变特点。

温故而知新。对行业改革发展进行回顾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40年改革发展千头万绪,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择其重点进行评述。

如果把水泥行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比喻成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行业重大事件、标志特点——关键词,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发展阶段、历史脉络就是串项链的彩线。下面点评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若干关键词。

一、起步探索发展阶段(1979~1984)

1978年,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当时,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急需水泥,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直接过问水泥短缺问题,并做了一系列批示。国家建委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立即着手加速发展建材工业的报告》。同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水泥工业的报告》,追加了水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978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速发展建材工业的几项措施》报告,要求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关心和大力支持建材工业的发展。这一阶段,水泥行业的管理体制得到了恢复和健全;科研队伍逐步开始合拢,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政策得到落实,为水泥工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加强管理机构恢复科研队伍

1979年,五届人大七次常委会决定成立建筑材料工业部,内设水泥局。随后全国各省区市相继成立建材局,加强了对建材工业包括水泥工业的领导;天津、合肥、南京等水泥科研设计单位相继组建,把下放到各地的科技人员聚拢起来,加强了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水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进口成套装备引进先进技术

1979年,在外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决定购买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设备,建设冀东水泥厂。这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下半年,又签订宁国水泥厂购买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成套设备合同。于此同时,引进的还有江苏淮海水泥厂用罗马尼亚设备建设了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三个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引进的成套项目,为提高我国水泥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干湿之争结论工艺路线确定

1982年,国家建材局计划建设一批“华新”型湿法窑生产线,这使“干湿”之争进一步激化。随后,国家建材局在国家科委的部署下开始制定技术政策,组织计划、生产、基建和科技系统的领导和专家进行研究和反复讨论,最终制定出《建材工业技术政策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明确提出,水泥工业要发展预分解窑新型干法,一般情况下不再扩建和新建湿法和老的干法生产线。从此,水泥工艺发展有了政策依据,全行业都明确要发展不同规模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

二、计划向市场转换阶段(1985~1995)

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建材局制订的《建材工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改革的思维,率先冲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大家办建材”在全国掀起了各行各业投资办建材的热潮,立窑水泥遍地开花。这一方针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缓解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扭转了水泥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但正值国民经济发展过热之时,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具体有力的调控手段,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力制止,对耗能高、技术落后、效益差的小企业的发展未能有效限制。

关键词:单轨改为双规市场激发出活力

水泥行业是1984年开始由“单轨制”(统配)改为“双轨制”(统配加市场)。为促进“双轨制”的实施,国家逐年减少企业统配水泥的数量。但国家重点工程水泥用量严重不足,1992年“双轨制”被取消,水泥工业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给水泥工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几年之后,就彻底解决了水泥短缺问题。

关键词:攻关重大成果2000吨新干第一线

1986年,我国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建成的第一条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建成投产,并通过国家级验收,这是我国水泥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水泥生产技术步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的新时代。此时,国产1000吨、2000吨的窑外分解技术基本自给,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70年代末的水平。

关键词:节能改造工程T型发展计划

1987年国家建材局提出的14家老水泥厂改造计划,获得国务院批准;随后争取到14家老厂可从每吨水泥销售额中提取5元钱作为积极改造费的政策,推进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1990年,组织实施了水泥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全面提升水泥企业生产技术和节约能耗水平。与此同时,国家建材局提出水泥工业沿江沿海水泥发展计划,即沿长江和东部沿海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为日后水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做好了布局。

关键词:引进消化吸收装备攻关一条龙

这一阶段,国家建材局将日产2000吨熟料窑外分解窑生产线列为国家重大消化吸收的12条“龙”之中。“一条龙”管理就是把攻关、开发、引进、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人财物统筹管理,集中众多科研设计单位及设备制造厂家分工合作,共同攻关。1994年,吉林双阳水泥厂日产2000吨生产线将“一条龙”的13项开发成果应用上去并取得成功,建成投产后3个月内就达产达标,它标志着中国自主开发的预分解窑技术装备日臻成熟。

关键词:开展“双引进”积极利用外资

水泥行业积极开展引进资金,引进技术装备,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成为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建设水泥厂的最活跃时期,以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合资、独资的方式,建设了铜陵、烟台、三德、泗水、顺昌等一批项目,利用外资总额近20亿美元。此阶段由中央批准建设的大中型水泥项目中,90%以上是“三资”企业,外资在沿江沿海建成了一批中外合资的大型预分解窑生产企业。截止1995年底,在外经贸部登记的中外合资水泥企业就有50多家。

关键词:立窑旋窑比例失调结构性矛盾凸显

1992年~1995年,是水泥工业一轮高增长期,1995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总量过剩。1995年末,全国有水泥企业8435个,水泥窑9093台,其中,立窑占89%,而预分解窑只有86台,仅占1%左右。民营企业、立窑水泥是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和发展壮大的,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水泥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关键词:由大变强是目标靠新出强为路径

1995年,针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与特点,为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指导行业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原国家建材局审时度势,从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集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并聘请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等,共同研究制订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建材工业发展战略。《战略》对水泥行业提出了要求,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设计、国产设备、业主负责”的途径,实现新型干法水泥的“低投资”,突破了“资金”的瓶颈制约,有力促进进入新世界后新型干法水泥的大发展。《战略》对水泥工业二十多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淘汰改造提升发展阶段(1996~2000)

1996年,建材工业首次与建筑业一起被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国以来,国内水泥长期供不应求,直到1995年开始逆转。水泥工业从数量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从此告别了长达45年之久水泥供不应求的历史。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波及到国内,水泥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水泥出口也大幅减少,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全行业出现亏损,整个行业陷入了困境。1998年水泥行业开始从低谷中爬坡,增长速度逐年提高.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