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门槛提高 行业洗牌加速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6-11-24 10:01:02
热度:

动力电池门槛提高 行业洗牌加速   “不是高,而是非常高。”面对《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将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产能的门槛提高至过去的40

   “不是高,而是非常高。”面对《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将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产能的门槛提高至过去的40倍,一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高管如此评价。

  11月22日,工信部官网披露《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对动力电池(在汽车上配置使用的、能够储存电能并可再充电的、为驱动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装置,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不包括铅酸类电池)生产企业进行管理。

  征求意见稿大幅抬高了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产能的门槛。根据征求意见稿第八条,“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而此前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的年产能门槛设定在2亿瓦时。

  “门槛一下子被提高到了原来的40倍。80亿瓦时,意味着100多亿元的产值。”前述企业高管表示。

  门槛提高后,国内能达标的动力电池企业屈指可数。有业内人士指出:“2016年产能达到80亿瓦时的动力企业,只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根据东吴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比亚迪)2015年已经建成100亿瓦时的动力电池(年)产能,预计2016年将具备160亿瓦时的(年)产能,2019年规划动力电池(年)产能达340亿瓦时。而国轩高科董事、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建华则表示:“今年我们的年产能约60亿瓦时,明年能达到80亿瓦时。我们年产能在国内排名第三名。”

  尽管动力电池企业对征求意见稿是大跌眼镜,但有观察者将其视为利好:“本来就不应该有那么多动力电池企业能赚钱,过去门槛太低。”其看好理由有二:其一,尽管短期内动力电池业会加速洗牌,但强者将会脱颖而出。提高门槛后,将形成优胜劣汰、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动力电池整体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平均出货量不大的局面将得以扭转。此前,中汽研副主任王成曾表示:“从动力电池出货量和产能对比来看,动力电池已经整体产能过剩。今年前10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总量为142亿瓦时,但前四批(进入)电池目录的(动力电池)企业总产能370亿瓦时,产能前十位的企业总产能为175亿瓦时。”事实上,在征求意见稿出炉前,市场已经自动启动洗牌程序。据王成介绍,从结构来看,动力电池供应链结构在走向高端化: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基本满产,甚至超产能生产,而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不足。展望明年,优质稀缺和低端过剩的局面将会并存。

  其二,政策之手和市场之手的双重推动,有利于加快中国动力电池实现规模效应的进展,从而更早降低成本。中国制订了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时间表,并希望同时降低动力电池的成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锂离子电池实现技术升级后,2020年新型锂离子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提高一倍以上,达到350Wh/Kg,成本降低50%,达到0.6元/Wh;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高一倍,达到250Wh/Kg,成本降低一倍,达到1.0元/Wh。由于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30%至50%,随着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有望大幅下降,从而缩小与传统汽车的价格差,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走向私人用车市场。

  新能源动力电池概念股一览:

  澳柯玛:子公司澳柯玛新能源技术公司为锂电池行业标准制订者;

  杉杉股份:生产锂电池材料,为国内排名第一供应商;

  维科精华:成立工业园,生产动力电池、锂电、太阳能垃圾发电;

  中信国安:中信国安盟固利(简称MGL)主要从事锂离子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和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和锰酸锂的生产厂家,同时也是国内外唯一大规模生产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厂家;

  中国宝安:控股55%的贝特瑞公司锂电池碳负极材料国内第一,市占率80%,全球第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国内第一,目前全球第三;控股75%的天骄公司,主营的三元正极材料,08年销量居国内第一,市场占有率30-40%;

  上海普天:公司将在上海重点建设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产业化基地;

  天齐锂业:公司为国内锂产品龙头,有望构建覆盖锂矿资源、锂盐和锂金属加工三大业务体系;公司的潜在风险在于没有锂资源,原料矿石均从国外进口;

  江苏国泰:控股子公司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产生产锂电池电解液,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占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