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汽车圈,不欢迎“大忽悠”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4-07-20 08:21:15
热度:

汽车圈,不欢迎“大忽悠”导语Introduction句句不离技术,句句都是噱头?作者丨张之栋责编丨曹佳东编辑丨何增荣“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

导语

Introduction

句句不离技术,句句都是噱头?

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何增荣

“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小的时候。研发人,研发这个东西的原理。黄龙江一派全带蓝牙。”

吹牛,生活中喜闻乐见。而技术噱头,更是在市场中屡见不鲜。小到石墨烯电池,大到反重力航空母舰,只要给某些人一个平台,就没有什么不敢说的“暴论”。

而把目光聚焦在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这里同样充斥着不少匪夷所思的技术,如:一桶水跑500公里的大巴车,常坐能治好高血压的智能健康座舱……

当然,这些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噱头,并不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如果是所有车企,都在推崇的技术噱头,是否也应该给它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最近Robotaxi很火,尤其是“萝卜快跑化身马路判官”事件,将整个无人驾驶行业推到了公众面前。

其实说句不好听的,无人驾驶,真算不上一门好生意。从一开始的资本热捧、独角兽遍地,到行业遇冷、倒闭潮起,再到现在舆论爆炸、呼声再现,无疑是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作为例证,海外市场上,哪怕是Waymo、Cruise等“有靠山”的国际大厂,也无时无刻不在“烧钱”,处处掣肘,甚至裁员求活。

而在国内市场,像萝卜快跑这样的Robotaxi公司也不在少数 ,但被舆论所青睐的,这么多年,似乎也就只有萝卜快跑一个。

换言之,无人驾驶的噱头始终都在,但谁又敢说,这次的无人驾驶,就一定能够“咸鱼翻身”?

好消息是,无人驾驶已经没有曾经的“高不可攀”,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务实”氛围的熏陶下,智能辅助驾驶“大行其道”。

相对于智能驾驶概念,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乃至吉利、长城等汽车行业“老炮儿”,都是在举双手双脚赞成。甚至强悍如特斯拉,早期也是靠着智能驾驶这一技术噱头,吸引到了消费者的眼球。

那么问题来了:

当智能驾驶概念愈加深入人心,谁会说这一技术噱头不好?恰恰相反,合理的技术噱头,是否也会反过来促进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偏实用,还是偏高科技?

个人认为,刨去“反智”的无底线的技术噱头,有的放矢地在技术上“放炮”,才是真正的有意义。

2024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硝烟四起,大佬们在“卷”与“不卷”的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而当降本增效成为行业主流,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向消费者的自身需求看齐。

抓住核心问题:如何降本?技术改革。如何增效?技术创新。

没错,现在的市场逻辑,变了。不再是“给什么要什么”,而是变成“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为了附和这一逻辑,各大车企的技术,也要为其服务,以用户为中心。

智能辅助驾驶,这不是15万级别车型的标配吗?

有没有800V平台?没有?那还好意思卖20万?

有没有大模型上车,没有算什么智能?

这里不妨,再一次拿智能驾驶举例。智能驾驶是好技术吗?当然是。早在2023年的时候,华为余承东就曾向着整个汽车行业开了一炮,并公开为智能驾驶站台: 

“最近有业界大佬说智能驾驶是瞎忽悠、胡扯,我觉得有两个原因,或者对行业不了解;或者故意这么说,或者说他这方面能力还没做好,故意打击一下行业。”

立场不同,论调不同。但智能驾驶帮助驾驶者缓解驾驶疲劳,提高通行效率,正在被更多的消费者验证。而现在的问题在于,技术好是一方面,能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用上,则是另外一面。

再强调一遍,在技术上吹些牛,真的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要把吹过的牛,一步步实现,并切实转化为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产品力。而且现在的市场环境表明,这些好的技术,必须经得起市场检验——让人买得起。

不可否认,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确实需要一些“抓眼球”的操作,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以谋求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是把车门玩得花样百出,为了炫技而炫技,还真是“捡起芝麻丢西瓜”。与其搞这样一些无价值的噱头,不如一步步将技术的应用成本降下来。

比如激光雷达的成本,车规芯片的成本,动力电池成本……

回顾2024上半年,智能驾驶圈子除了萝卜快跑之外,最大的热点可能还是“端到端”。

今年4月,马斯克紧急飞往北京,外界盛传的版本是“为了FSD进入中国”。如果该传言为真,则意味着端到端大模型加持下的FSD,将加速入华。

端到端的威力有多大?为什么引得众多业界人士汗毛竖起?

对此,小鹏汽车何小鹏这样说道:今天L4公司很多的技术路线还是算法+小AI模型的组合,都在痛苦的犹豫,是否应该转入端到端。我个人的建议是,别犹豫,赶紧改,后面那个才是大家伙。

尽管端到端大模型涉及到智能驾驶路线的选择,亦被认作最靠近实现无人驾驶的方法,而且还有大佬站台,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对于那些“生死边缘”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能不能“脱虚向实”,才是目前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新能源汽车,脱虚向实

想当初,PPT造车大吹特吹,留下一地鸡毛;而今,整个汽车市场的技术噱头,同样不少:要么夸大其词不知所谓,要么“新瓶装旧酒”,要么只有实验室数据,要么纯靠想象力……

如今正值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撇开那些花里胡哨,做到实事求是,才具备真正的意义。

端到端是什么“端”?固态电池是什么“固”?800V平台真真假假?事实上,消费者需要的很简单——实实在在的产品力。

2022年的时候,不论是碳酸锂,还是镍、钴、锰等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一路飙涨,使得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上升。甚至引来了广汽董事长公开发飙:

“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那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夸张点说,那时候的动力电池,差点儿就成为了各大车企的“死穴”。

但是现在,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成本不断下降,欣旺达、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二线动力电池厂商,更是掀起价格战,将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下压。

无他,动力电池基本技术已经成熟,想要进步太难,只能拼命内卷。而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动力电池突破点无外乎2方面:其一,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其二,提高充电速率。

5月底,据相关媒体消息称,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涉及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

目的是什么?

其实还是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发展,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率更快,完美解决了人们的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

但必须承认的一点,现在能够商用的固态电池,基本上就是半固态电池,并没有达到传说中的效果。而半固态电池在搭载车型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岚图追光、蔚来ET7、智己L6等车型显名在外。

所以,话又说回来,固态电池算不算噱头?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现在其成本,包括性能方面都没能达到“普遍适用”的状态,噱头的名头,很难摘掉。

但硬币的另一面,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等电池厂商,蔚来、智己等车企,都在为这一噱头而努力修炼,不断打磨,力求推陈出更好的电池技术,不正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动力?

脚踏实地,而不是高高在上,切实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并推动产品升级,这样的技术,才算得上是好技术。

汽车圈,不欢迎技术“大忽悠”;新能源汽车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

期待高阶智能驾驶、固态电池、800V平台技术普及的那一天。或许,也只有以这些技术为突破口,才能尽快熄灭掉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战火”,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吧。

       原文标题 : 汽车圈,不欢迎“大忽悠”丨苦斗18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