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筚路蓝缕:空前绝后的中国新能源大三角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3-08-17 12:16:43
热度:

筚路蓝缕:空前绝后的中国新能源大三角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论正在进行。一方是前世行行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被视为中央政府高级智囊的

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论正在进行。

一方是前世行行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被视为中央政府高级智囊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另一方是北大国发院教授,“在野经济学家”张维迎。2016年,正值以补贴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行其道之时,但补贴效果却让人感到绝望。在中央政府巨额补贴的诱惑下,一大批企业开始了PPT造车,营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虚假繁荣,在中央政府持续数年投入千亿量级资金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看不到未来。

经济学家林毅夫支持现行政策,他主张企业家精神,也就是有效市场和产业政策,也就是有为政府共同发挥作用。

而张维迎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家的代表,强烈反对现行政策,他认为产业政策只能带来腐败和低效,只有纯粹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双方观点的尖锐对立,和针砭时弊的话题性也让这场经济学辩论迅速破圈。

当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就会发现,这场热闹的辩论不过是这个时代最微不足道的注脚。

过去20年,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在多条战线上谋划了空前规模的产业政策,总计不下万亿,最终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能源循环体系。

一个大国的命运,往往和能源体系的创新革命”紧密相关。

比如美国的崛起,就离不开石油循环大三角——“高效炼化技术-全新输油管道-创新汽车生产线”,也就是:

在生产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通过技术突破,提高了炼油效率,通过价格战、渠道垄断等方式,做到了美国95%市场份额,也相当于彼时全球85%的市场份额。

在运输端,洛克菲勒放弃了传统的铁路运输,创新性地建立了庞大的输油管道,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在消费端,亨利·福特开创了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模式,打造出了人人都买得起的国民级神车T型车,把洛克菲勒的石油消化的干干净净。

1929年,美国拥有全球78%的汽车,汽油和燃油料占石油总消费量85%,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以此为经济基础,美国熬过了大萧条,打赢了二战,成功开创了美利坚的新时代。

如今,中国正在能源革命的底层逻辑上复制美国的成功路径,打造一个全新的“生产—传输—利用”循环大三角,具体而言就是“光伏—特高压—新能源车”。

就在林张二人辩论的5年后——2021年,中国的能源革命终于迎来了肉眼可见的全面突破——作为循环体系的最终消费端,这个被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视为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爆发。

2021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的平均渗透率超过了12%,全年的平均渗透率超过16%。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27.6%而在2020年,这个数据只有5.4%。

2023年6月,中国汽车超越日本、德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8月9日,紧紧跟随国家政策的比亚迪,下线第500万辆新能源车,超越特斯拉,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车企。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块块小小的硅片说起。

01

电价太贵?那我把它打下来

2015年,中国西北贫困地区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中国光伏企业,在每家贫困户屋顶或者院落空地建设3千瓦至5千瓦的发电系统,产权和收益均归贫困户所有。这一前所未有的奇观被总结为“光伏精准扶贫”。

而这一切的起源是3年前,也就是2012年,西方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

当时,中国光伏产业,还处于来料加工的低级阶段,没有核心技术,但能借着成本优势,靠着海外补贴赚的盆满钵满,由此还诞生了施正荣和李河君两位首富。

在西方贸易战的打击下,曾经的光伏巨头无锡尚德资不抵债,在2013年宣布破产,施正荣黯然离场。但几乎同时,中央政府迅速启动大规模光伏补贴政策,把光伏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直到2020年年底,中央财政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狠砸了2100多亿。

从产业逻辑上讲,光伏产业本质上是一个成本驱动型产业,技术、工艺、规模抑或管理上引起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最终量变将迎来质变。

尽管财政补贴会招来骗子,但也会催生出实打实的行业巨头。

它就是隆基股份。创始人李振国敏锐地押注单晶硅材料,并使之国产化,最终创造了一个股价8年40倍,市值4000亿的财富神话,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棒和硅片制造商。堪称光伏界的“比亚迪”。

李振国

中国光伏产业,背靠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政府,最广大的消费市场,不断试错各种技术,降低成本,最终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光伏军团”,全产业链的隆基,制霸硅料的通威股份、光伏玻璃大王福莱特玻璃、胶膜龙头福斯特,甚至华为的光伏逆变器也是世界第一。

中国迅速横扫世界光伏产业,彻底碾碎了欧美光伏产业的壁垒。

经济学家温铁军对此总结道,全世界只有中国政府才有能力做这样的逆周期调节,如此做法,西方怎么能不恨你?

经济学家温铁军

这样的产业奇迹,配得上一句“在一起,才是中国光伏”。

光伏产业的成功,让中国人的用电成本下降89%,在中国青海省,取消补贴后的上网电价每度电仅仅为0.227元,只有燃煤上网电价的60%。除光伏外,中国的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均为世界第一。

要知道低廉的电价,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基本前提。

02

打造特高压:把新疆的电,输送到上海弄堂

2019年,中国光伏产业跨越产业临界点。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发电中心距离用电地区太远了——光电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和用电大户的沿海地区恰好完美背离。

如何把把新疆的电,输送到上海弄堂?成为新的难题。

2004年,刚上任的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直陈中央,主张上马特高压项目。但特高压的上马,也遭到了激烈的反对。经过反复权衡,中央最终拍板,大国不能只算经济账,必须算长远的能源账。

从2006年起,特高压经过三次投资高峰,历时14年,投资总额高达6091亿元,要知道,京沪高铁的投资额也只有2000亿。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其技术公关难度,建设难度可见一斑。

特高压终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举例而言,2016年后,新疆“弃光率”从30%下降到5%,甘肃下降到2.4%,此外,2017年,新疆哈密南到河南郑州输送的电力达到了312.58亿度,其中一半以上为新能源发电。终于,光伏与特高压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当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光伏毕竟只能白天发电,如果要稳定用电,就必须把能源储存起来,于是一个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出现了,它就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动力电池

03

光荣与梦想:中国新能源汽车终迎爆发

只有突破了储能,新能源汽车才能突破。

如果我们以人体做比喻,如果把电力比作“工业血液”,那么光伏、风电类似骨髓、淋巴结等造血器官,负责大规模生产,特高压电网就是血管,负责大规模运输,储能就相当于脾脏,负责大规模存储血液,最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基本动力。

在各种储能方案中,锂电池方案是性价比是最高的。

底层逻辑是“莱特定律”。

1936年,西奥多·莱特在研究生产成本时,发现飞机生产数量每累计增加一倍,制造商就会实现成本按百分比持续下降。

举例来说,生产第2000架飞机的成本,比生产第1000架飞机的成本低15%,生产第4000架飞机的成本,比生产第2000架飞机的成本低15%。锂电池也符合这个定律:电池产量每次翻倍,其成本会下降28%。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会带来电池需求的暴涨,要知道,一辆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的纯电汽车相当于5000部iPhone手机。可见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会导致电池成本的大幅下降。

在2012年到2019年,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的持续努力下,中国锂电池成本大幅下降78%。终于,中国新能源的“生产—传输—利用”的三角形成闭环,而且可以自我造血,不断正向加强。

至此,成本大幅下降的锂电池产业,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更帮助中国汽车产业打造了一条弯道超车的超级赛道。

过去百年间,世界汽车产业有过两次变革机遇。第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福特T型流水线,催生了美国强大的石油工业体系;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丰田精益生产,直到今天,在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后,仍然是维持日本发达国家地位的唯一基石。

如今,了解汽车产业的人,或许只了解到从2013年至今,中央政府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总额超过3000亿,却忽略了中央政府对光伏产业,特高压等基础产业的上万亿的投资和培育。

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机会,是以20年时间,上万亿的资金换来的。而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全面电气化,由此衍生出了更多商业模式,让汽车产业第一次跟互联网、人工智能有了紧密结合的可能。

由此可见,市场是国家输入资源、人力,花大力气实现的一个创造,并需要时时刻刻的维护与纠正。有了这个认识,就不会把市场放到国家的对面,而应该把市场当做国家提供的众多公共品的其中一个,就不会妄谈什么企业家精神。一言以蔽之,自由市场创造一切,但国家创造自由市场本身。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德国大众、日本丰田如何追赶,如何转型,都已无法追赶。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经成为国民性级话题,这一现象级的产业现象背后的真正秘密,就是中国独特的产业政策。

1992年,钱学森上书中央,建议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电动车。

2001年9月,中国科技部在“十五”期间的国家“86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并组织召开了可行性研究论证会,当时就确认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

2003年1月,比亚迪王传福收购秦川汽车。

2005年夏,发改委召开特高压的研讨会,会议地点别有深意的选在了北戴河,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带着半米厚的材料走入会场。

2008年,宁德时代成立。

2018年5月10日,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7 月份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确认将在临港地区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 。

2019 年1月7日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开工建设。鲶鱼效应开始发威。

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低于煤电成本,隆基股份市值接近4000亿。

同年,经历了三轮建设高潮的特高压电网,作为经济恢复“新基建”的核心项目,全面重启,预计一年投资就高达1800亿。

2022年,比亚迪销售新能源汽车1868543辆,成为世界第一的新能源车企。

2023年8月9日,比亚迪下线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

一切奇迹的背后,没有偶然,都是必然。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更像一个财大气粗且智慧超群的深筹玩家,从来就是充分论证、广泛押注、长期主义的特点。

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中国同时对光伏、风电等多个新能源端下注,财政上进行巨额补贴,培育出能够克服技术难关的企业,一旦实现突破,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就可以快速扩产,进而占据全球光伏70%以上的产能。

在电力传输领域,中国掀起了特高压投资狂潮,大幅压低电价后,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基础设施远销全球市场,如巴西、哈萨克斯等国。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同时对纯电汽车、油电混动、甚至氢能源下注,当中国横扫日韩,突破电池技术以后,产能迅速暴涨到全球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则超过全球50%。

这种饱和式下注,押注赛道的能力,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例子。

尾声

如今,财经媒体正在疯狂追捧一个词汇“资产负债表衰退”,其本质就是印钞救经济,更有甚者将其神秘化,把它视为拯救中国经济困境的灵丹妙药。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简单盘点一下这个词汇的发源地日本。

传统的优势产业家电、消费电子、通信等不断被中韩蚕食;

集成电路早已被美国打贸易战挤出,份额不断下降;

互联网产业,不好意思,从未有过;

汽车,最后的产业堡垒正面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降维打击;

大飞机,已经宣告失败。

任何一个经济大国靠的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产业阵地支撑的,每一个产业阵地的争夺都是非常具体的争夺战。产业阵地失守,靠印钱假装解决问题,就是鸵鸟心态,就是无耻的经济厚黑学。

不愿踏实干活,不看具体产业,货币政策玩出花,金融炼金术,最终只会把日本变成一个失败国家。

而诸如张维迎这样的经济学家、财经媒体人,脑子里只有最简单的原则,像宗教信仰一样的原则,但从来没研究过真实的产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念经,蒙眼狂奔,眼中看不到现实世界。尽管他们也号称理性的经济学家。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小故事:

1993年,瓦良格号总工程师马卡洛夫面对俄总理要求复产航母的建议,无奈地叹息:

“如果要让航母完工,我们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9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的通力合作,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然而,现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没错,只要这个伟大的国家还在,只要诸如比亚迪、华为这样的企业还在,我们的未来就不会差,我们民族的运势就不会丢。

       原文标题 : 筚路蓝缕:空前绝后的中国新能源大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