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手机厂造车,就是盲人摸象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3-07-12 10:20:21
热度:

手机厂造车,就是盲人摸象作者丨张之栋责编丨崔力文编辑丨别致一叶障目,何以见“泰山”?华为、小米、魅族、OPPO等手机厂商的造车算盘,恐怕还得再精打细算一些。

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致

一叶障目,何以见“泰山”?

华为、小米、魅族、OPPO等手机厂商的造车算盘,恐怕还得再精打细算一些。

2023年过半,在“价格战”与“反价格战”之中,汽车市场的硝烟,愈加弥漫起来。而这其中,跨界造车的手机厂商们,似乎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打乱了节奏,甚至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起来。

对此,不少网友下定义称:手机厂商造车,就是在瞎折腾。

毫无疑问,消费电子与汽车产品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鸿沟——安全。而除此之外,汽车相较于手机而言,技术、零部件、供应链等方面,同样复杂、高深得多。

这里,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便是,作为世界科技巨头、手机行业龙头的苹果,在造车一事上,无疑是栽了一个大跟头。

回顾曾经,坊间最早提及苹果汽车,是在2014年的秋天。彼时,苹果正在招聘汽车产品相关的工程师,并命名为“泰坦”。此后,苹果的泰坦计划经过多次领导层变动、成员更换,时至今日也未见真容,更没有确切消息。

换句话说,Apple Car难产,中国手机厂商就可以吗?

显而易见,国内新能源汽车创业环境,包括相关供应链的建设方面,要比外面优秀得多。再加上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扶持等,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风口所在。

“智能电动汽车就是此时此刻的风口,智能电动汽车成了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浩荡大势,“雷布斯”雷军,这个尤为讲究顺势而为的男人,哪怕赌上人生全部名誉,也要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不难想象,其背后的决定,是如何的艰难;但“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口号,却就此响彻了整个汽车市场。

01

小米华为,分道扬镳

“小米首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摩德纳,有两个版本。低配版定价26万~30万元区间,高配版本在35万元以上。”

平心而论,今年上半年,小米汽车过得并不安稳,甚至可以说是动荡不安。

先是今年1月,晚点爆料了小米汽车的“真容”,将其底牌爆了个一干二净;后是外观零配件图片曝光、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周钘离职,坊间流言四起,以至于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只能亲自下场澄清。

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米汽车的压力,正呈指数级增长。与此同时,生产资质、自我标签定义、营销战略等,诸如此类悬而未决的问题,又在亟待解决。

“雷总已经说服董事会,将小米汽车的硬件整体利润率定在1%以下,后期靠软件和生态体系挣钱。”

不久前,有小米供应链内部人士宣称,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定位类似特斯拉Model S,但价格更便宜,或与埃安的昊铂GT对标。

种种扑风捉影的消息传来,诉说着小米汽车的进展不易。而除了那个骇人听闻的1%的硬件利润率之外,关于小米汽车最新的消息还包括:

“明年小米第一台汽车落地,将搭载含金量不错的自研芯片和车机系统架构。”

“小米汽车已于近期开始了交付中心的筛选工作,要求候选场地至少能提供120个车位,且建筑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据某一零部件供应商表示,当前小米第一款车型的报价,已经完毕。”

毋庸置疑,自建工厂、全力造车的小米,走上了一条尤为艰难的孤独之旅。而与重资产的小米汽车相比,轻装上阵靠智选车模式打开局面的华为,就显得聪明了许多。

因本身光环太重,华为即使不是布局汽车行业最早的手机厂商,但却足以称得上最为轰轰烈烈的那个。尤其是智选车模式的加持下,问界展车走进华为门店,其销量持续攀升的优秀表现,令整个行业为之侧目。

然而好景不长,在华为“坚决不造车”的大方针下,余承东被华为高层几番批评“滥用华为品牌”,终究不得已,将“华为问界”的名头摘了下来。对此,余承东罕见认怂,既委屈又谦卑地表示:

“面对一家被制裁的公司,欧美日的车企很难将华为作为主力智能化供应商,因此我们只能找国内的车企合作伙伴;李想李斌这样的新势力车企都有自己的追求,不会选择我们;传统车企如果害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择我们。”

华为汽车的困境,不外如是。

当然,细看现在华为汽车的状态,其进入汽车行业的3条路,并没有被完全堵死,只不过进度和市场接受程度各有不同。

其中,华为智选车模式正在持续蓄力,除赛力斯之外,江淮、奇瑞、北汽等车企的智选车项目,也都在有序进行中。甚至还有消息传出,华为将与江淮合作百万豪车,试图进一步角逐豪华车市场。

零部件模式,指的是华为像传统零部件供应商一样,提供标准化产品。涉及华为芯片、操作系统,以及电动机、电驱动等软硬件产品。而这方面的市场消息,鲜有传闻,或是业务不多,亦或是在秘密进行中。

HI模式则可以称作华为的当家本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化功能解决方案,被统一归为其中,并号称具备华为最高等级的技术水准。但可惜的是,现在也只剩下阿维塔一家,维持该模式的合作。

毫无疑问,消费者对于华为的期待,当然是下场造车。但依据实际情况,华为只能走上一条与小米截然不同的造车之路。这不仅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产物,同样是其各自品牌特性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对比来看,小米并没有华为的品牌力那么强,也很难凭借一个名字,就能让消费者放心买车。这种情况之下,小米只能摆出全力以赴的样子,增强自身品牌价值,以求更大程度地赋能小米汽车。

华为则拥有技术可靠性的光环加持,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品牌溢价。只不过这一点上,既是其优势所在,也是缺点。毕竟众口难调,当消费者冲着品牌而来,得到的产品力却大有不足,人们的信任就会以此逐渐消耗掉,以至于信誉崩塌,一地鸡毛。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