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9.98万元比亚迪秦PLUS DM-i背后的“阳谋”
9.98万元比亚迪秦PLUS DM-i背后的“阳谋”出品 | 何玺 排版 | 叶媛改款的秦PLUS DM-i,上市仅5天就大卖超过2.5万+!春节后的销售季刚拉开帷幕,比亚迪已经展
出品 | 何玺 排版 | 叶媛
改款的秦PLUS DM-i,上市仅5天就大卖超过2.5万+!春节后的销售季刚拉开帷幕,比亚迪已经展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然而这可能仅仅是比亚迪2023年的“开胃菜”,更厉害“杀手锏”还在后面。为什么这样说?
01
5天狂收2.5万+订单,比亚迪秦PLUS DM-i卖疯了
就在春节前,特斯拉刚刚用全线大幅降价的手段,几天内就收获了3万辆订单,让整个国产新能源产业笼罩在阴云中,以至于舆论一度忧虑国产厂商的市场是否会被大块侵蚀。没想到,国产“领头羊”比亚迪年后一开工就用更火爆的数据,让国产阵营“扬眉吐气”。去年末引人注目的比亚迪秦PLUS DM-i “冠军版”2月9日正式上市后,到14日已经宣布斩获2.5万+的订单量!要知道,年前特斯拉的销量大增,是依靠旗下所有型号一起发力才获得的,而比亚迪仅仅用一个车款,就拿下几乎能与对手全系产品相抗衡的销量,足见其市场影响力。
从用户反应来看,比亚迪秦PLUS DM-i 冠军版9.98-14.58万元的售价,加上改款后更好的内饰和配色,让众多消费者非常受用,他们纷纷涌向各城市的门店和体验中心,争相一睹新车。从北方的青岛,到西部的西安、重庆,从二线的合肥、宿州到准一线城市郑州,再到消费水平最高的一线重镇深圳,比亚迪门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热情的购车者。从各地网民分享的实拍图可见,许多人甚至是拖家带口一起来看车,现场热闹非凡。
那么,比亚迪新车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究竟从何而来?打开网上的专业论坛、以及各大汽车领域APP就能看到,大家对秦PLUS DM-i 冠军版高度认可的原因,就在于“实力”二字。秦PLUS DM-i这个车型最早是在2021年3月份发布的,它的1.5L发动机最大功率110马力、最大扭矩135牛米,热效率高达40%,加上强大的电混系统和电池组,让其在续航和动力性能方面相当优越。2023年新推出的冠军版,更是在外观配色和内饰空间上有了新的提升,让用户非常满意。
在评价秦PLUS DM-i冠军版时,许多资深用户都表示,新车7.9秒的零百加速性,以及仅1.2L的百公里油耗,对他们有着难以抵御的诱惑力。而专业媒体和多位业界大V则指出,秦PLUS DM-i冠军版给车市带来的最大震撼,就是“不给三大妈活路”。所谓“三大妈”,指的是多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享有盛名的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以及丰田雷凌这三款合资日系车。在过去,这些车型凭借日系厂商在燃油时代的技术积累、以及还算不错的外观设计,一直被城市中产家庭视为“家庭第一辆车”的首选。然而从2年前秦PLUS DM-i上市以来,“三大妈”较高的油耗成本、以及12秒开外的零百加速性能,就在后者面前显得相形见绌了。其市场份额也渐渐被秦PLUS DM-i所侵蚀。今年秦PLUS DM-i冠军版的面世,及其5天2.5万+的订单量,更是让“三大妈”陷入窘境。在秦PLUS DM-i冠军版的强势竞争之下,其把持多年的“家庭第一辆车”的地位也已经岌岌可危,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替代。
02
比亚迪9.98万元秦PLUS DM-i背后的阳谋
事实上,在一露面就强势尽显的秦PLUS DM-i面前,“瑟瑟发抖”的远不止“三大妈”,整个A级轿车市场都面临被迫重新洗牌的变局。A级轿车,指的是轿车类中轴距在2.7米左右,售价也处于较经济档次的车型。由于其驾乘空间刚好与普通家庭的需求相匹配,购买成本也适中,因此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上常年都是销售量最大的车型,也是各大厂商的必争之地。而这个市场,对于刚刚取得全球新能源销冠地位、扩张野心正在日益强悍的比亚迪来说,更是不容有失。
然而要留意到,在消费惯性等因素主导下,A级轿车市场的销售榜前排位置,长期以来都是被燃油车型“霸屏”的。其中,包括前述“三大妈”和大众轩逸在内的日系、德系合资车型,就多年保持着销量榜领先优势,几乎形成对排行榜前几名的“垄断”之势。相比较之下,比亚迪尽管在过去的2022年中,先是以64万余辆的销量拿下上半年销冠,继而又在下半年将月出货量抬升到20万+的水平,并顺势夺得全年第一,但在相当关键的A级轿车市场上,其主打车型比亚迪秦却依然没能打破日、德系合资车的“天花板”,以上万辆至近8万辆的年销量差距,被迫屈居在日产轩逸、以及上汽大众新朗逸之后。面对这样的态势,正处于加速上升期、雄心勃勃的比亚迪,当然不会甘于落后,必然要励精图治以求突破。而秦PLUS DM-i冠军版,显然就是2023年比亚迪为了谋求新增量、实现对日德系A级轿车超越而拿出的“阳谋”。
从市场和行业角度来分析,秦PLUS DM-i冠军版在A级轿车市场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在驾乘空间上,该车型的车身尺寸以及轴距,比市面上绝大多数同级主流合资轿车都更为优越,为家庭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在用车成本方面,秦PLUS DM-i的最低荷电状态油耗仅为3.8L/100km,如果车主处于较好的充电环境之下,其综合油耗甚至能低至1.2L/100km,远低于合资燃油轿车动辄6L甚至以上的油耗水平。
而在用车体验方面,秦PLUS DM-i冠军版的入门车型,就已经搭载了具备车联网和OTA功能的车机系统。再加上独有的10.1英寸的悬浮中控大屏、8.8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倒车影像、语音识别系统、远程启动、NFC蓝牙钥匙、自动空调以及运动座椅,其舒适度以及丰富的安全辅助配置,令其优势更加突出。同样重要的是,为了试探用户和市场反馈,比亚迪将该车的起步售价定在了比老款秦PLUS DM-i还要低大约1.4万元的水平上。这就让用户第一次能够以10万元以内的价格,拿到性能和体验俱佳的DM-i车型,如果愿意接受15万元以内价格的话,能得到的配置更远超市面上的其他品牌A级轿车。从市场反馈来看,性能和性价比全面占优的秦PLUS DM-i冠军版,尽管由于低定价策略而在利润率上比老款车略低,但厂家通过这个牺牲换来了相当不错的用户口碑,甚至因此还带动了比亚迪汉等更高价车型的销售,在A级轿车市场的争夺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也为厂商下一步市场策略的制定执行提供了依据。
03
目标400万,秦PLUS DM-i或只是比亚迪的开胃菜
如果将眼光仅限于A级轿车市场争夺的范围,将会低估秦PLUS DM-i冠军版为比亚迪带来的价值。这款新车型或成为比亚迪2023年实现销量和品牌力再度升级的重要抓手。回顾2022年,比亚迪的业绩完全可以用“狂飙突进”来形容。全年中,比亚迪共实现186.8万辆的销售量,同比增长152.5%。此外,比亚迪2022年乘用车全年累计出口55916辆,同比增长307.2%,12月出口11320辆。这样的业绩数据已经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增长120%任务,并实现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上销量的夺冠。
然而比亚迪方面显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对2023年的增长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多家平台消息,比亚迪内部已经把今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惊人的400万辆水平。横向来看,多年来即便是长期霸占销量榜首的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如此高的销量指标。为了完成这个任务,2023年比亚迪必须比去年多卖出超过一倍的产品才行。毫无疑问,在如此远大目标的鞭策下,今年比亚迪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各个市场价位段上都拿出能够在几天内狂买上万辆的车型,才能以新增量实现新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仅一个秦PLUS DM-i冠军版,是远不足以满足比亚迪运营需求的。
而与此同时,根据乘联会的预测数据,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可能会遇到增长速度下滑的瓶颈,其同比增速可能只有35%左右,比2022年近90%的增速明显放慢。这就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今年面临的“内卷”会更加白热化,而不同厂商之间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也当然会更趋激烈。在这个背景下,暂时居于领头羊位置的比亚迪,也必然会成为国内外所有新能源厂商的“围追堵截”。例如根据Troy Teslike的预测,比亚迪在国际上的老对手特斯拉,2023年将交付新车超182万辆,比去年将增加近44万辆。在国内,新势力厂商中理想也正式启动了面向千亿规模年收入的增长计划。而另一家在燃油车时代曾经与比亚迪并驾齐驱的汽车厂商吉利,则计划2023年将系能源产品的销量提升到60万辆。总之,2023年从国外到国内,从新势力阵营到传统厂商集体发力之势已是呼之欲出。
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必然精彩纷呈。
原文标题 : 9.98万元比亚迪秦PLUS DM-i背后的“阳谋”
-
什么是新能源牌照?2023-11-30
-
为什么要推出新能源牌照?2023-11-30
-
新能源牌照申请资质条件2023-11-30
-
公安部:12城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2023-11-30
-
成本压力增大 新能源物流车补贴呼声起2023-11-30
-
规范汽车投资行为 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2023-11-30
-
河南省出台新能源汽车地补政策 补贴不超中央50%2023-11-30
-
河南新能源汽车补贴变局 新版补贴方案鼓励里程更长、能耗更低车型2023-11-30
-
新能源汽车动力终极方案走向燃料电池 上海坤艾新成果或推动行业飞跃发展2023-11-30
-
研究称2030年美国新能源车占比或达12%2023-11-30
-
新能源汽车频繁起火警示:安全才是重中之重2023-11-30
-
习近平向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致贺信2023-11-30
-
2018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公布2023-11-30
-
新能源车电池安全引人关注2023-11-30
-
平安银行 电动车起火事件频发 工信部:正牵头编写新能源汽车安全指南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