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华为造车,还是猜想?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3-02-15 16:16:09
热度:

华为造车,还是猜想?“AITO宣传海报换上华为Logo”“华为全面主导问界”“余承东独掌车BU”——近日,一系列华为造车的消息占据各大媒体平台热搜。面对以上信息,华为知情人士对《消

“AITO宣传海报换上华为Logo”“华为全面主导问界”“余承东独掌车BU”——近日,一系列华为造车的消息占据各大媒体平台热搜。面对以上信息,华为知情人士对《消费钛度》坚决表明“不造车”的立场,并表示这一举措仅为突出华为长期深度赋能AITO问界品牌的情况。过去几年里,华为一直坚持“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但后续华为参与造车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到Huawei Inside模式,再到智选模式的深入,同时在赋能问界M5、问界M7等多款车型取得不错销量后,市场认为华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造车”仅有一步之遥。此外,恰逢华为内部发布“不造车”文件即将失效、车BU业务亟需造血盈利的关键节点,为未来“华为造车”增添了诸多合理性。

造车传闻系误读

近日,#华为全面主导问界#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2月11日,有不少网友发现AITO官博发布的海报右上角Logo原来的“AITO”换成了“HUAWEI”。同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也发布了关于问界M5的宣传文案,配图中右上角的logo同样变为“HUAWEI”。

与此同时,网上流传一张截图内容显示,华为已经与赛力斯高层达成一致,为强调其品牌独特性,宣传话术,从“华为深度赋能”改为“华为全面主导”。

此外,“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赛力斯”的消息也不胫而走。2月14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问询“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赛力斯”的消息,赛力斯在互动平台表示,网上有传闻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贵公司,此为虚假消息,公司与华为长期深度跨界合作没有发生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AITO是赛力斯与华为联合设计的全新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其中,华为从产品设计、产业链管理、质量管理、软件生态、用户经营、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方面全流程为赛力斯的AITO品牌提供了支持。问界M5则是赛力斯与华为合力打造的高端品牌AITO的首款车。

上述一系列的举动引发外界对华为造车的猜想,但对于下一步是否真的会造车,华为则表示“不造车”。华为知情人士向《消费钛度》回应称,“这一举措仅为突出华为长期深度赋能AITO问界品牌,华为与赛力斯长期深度合作没有变化。未来双方会继续联手推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意义其实不大。“目前来说,华为的确没必要自己亲自下场造车,它和汽车厂商之间是一个深度合作的关系,更多要关注的是它到底要在造车中承担多少的角色,华为可以通过与汽车厂商的深度绑定,来实现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整体发展。”

整车厂背后的“技术大佬”

过去几年,从“标准零部件供应模式”到“Huawei Inside模式”再到“智选模式”,华为在汽车赛道愈走愈深。

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明确华为汽车业务架构以及战略方向。同年,华为首度以Tier1的角色参加上海车展,正式进军汽车领域。2020年10月,华为曾发布《关于智能汽车部门业务管理的决议》,在这份决议中,华为将其在汽车领域中的角色定位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

此后,华为一直致力于做汽车背后的“技术大佬”。截至目前,华为和车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分别为零部件供应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其中,Huawei Inside模式可为整车厂提供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电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等,合作车企例如极狐和阿维塔等;智选模式则是由华为全面参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用户体验等核心环节,并对整车厂进行品宣和销售渠道赋能,典型代表便是与赛力斯共同合作推出AITO问界。

不过,即使是深度参与汽车制造的核心环节,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也相对不占优势。在江瀚看来,“对于华为来说,智能驾驶不是它的核心逻辑,智能座舱或者说更好的驾驶体验可能才是华为的逻辑。智能驾驶需要的是大量的数据进行喂养,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真正有优势的另有他人。”

但从销量来看,问界在市场上均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及口碑。目前,华为与赛力斯共合作推出AITO问界M5/M5 EV、M7三款车型。据报道,今年1月,华为与赛力斯深度合作的AITO问界交付量达到4475辆,同比增长449.1%;AITO问界累计已交付超过8万辆车,2023年有望突破10万大关。

迎来关键的转折点

尽管华为坚决表明“不造车”的立场,但恰逢华为内部发布“不造车”文件即将失效、车BU业务亟需造血盈利的关键节点,市场更认为华为加入造车是迟早的事。

在华为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智能汽车部门业务管理的决议》中,末尾表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据此测算,距离华为“不造车”文件的失效时间仅不足8个月。

而随着余承东独揽华为车BU大权,更增添了市场对“华为造车”的猜想。近日,华为车BU首席运营官、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被停职,由余承东独掌华为智能车业务。业界普遍认为,在华为内部,余承东一直是“造车派”的代表。

但据媒体报道,余承东最新回应称“(此次)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变动,(华为在车业务)方向上没有变化。”

“华为全面主导问界”的消息,也印证了华为期望加大对问界的话语权,提振汽车业务的考虑。有业内人士表示,“华为全面主导问界”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强化品牌标签,进一步借助华为的影响力提高问界的品牌价值;第二,提升销量,与华为联合业务跨界合作的“赛力斯模式”,已被验证且成效显著,如何提振销量,是华为下一步必须要全力去做的事;第三则是提升车BU变现盈利。

作为华为唯一亏损业务,车BU的盈利似乎也被提上了日程。2022年7月,余承东曾公开表示,汽车业务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华为每年投入研发十几亿美元,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10000人。

在华为内部讲话中,余承东曾许下2025年车BU盈利的承诺。余承东曾表示,“2024年华为门店里卖的车将达到12至13辆。”

基于此,市场对“华为造车”的讨论始终未停止,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造车应会有自己的逻辑。江瀚分析称,“对于华为来说,它的造车逻辑应该更加倾向于向整个市场中深度介入,然后通过自己的参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用亲民的方式来解决造车的问题,所以这和自己直接造车的逻辑还是不一样。”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官微)

       原文标题 : 华为造车,还是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