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四大成因极度诱惑 “造车热”不热也难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6-08-16 14:04:53
热度:

四大成因极度诱惑 “造车热”不热也难持续放量的市场需求,无处不在的行业机会,互联网和其他全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一个又一个“后来者”的成功案例,催生了资本对汽车

持续放量的市场需求,无处不在的行业机会,互联网和其他全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一个又一个“后来者”的成功案例,催生了资本对汽车行业的进入;加上汽车行业中的“长子”、“次子”们的平庸表现,一些企业含合资企业的不思进取,都给新的后来者以进入的机会。

  8月10日,国内的两个互联网企业终于走出“PPT造车”或“发布会”造车的困顿,高调宣布投资建厂。在此之前,一款自称“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正式上市。国内紧凑级SUV产品多如牛毛,荣威RX5是因马云的到场,标志着上汽乘用车与阿里巴巴合作的第一个结晶降生而备受关注。

  中国汽车市场为什么再现“造车热”?这一波“造车热”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规模?为什么会有来自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如此广泛的参与度?并且持续时间又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其实,此轮“造车热”有其深刻的社会、行业和产业背景,出于政治、经济、市场、技术和地区发展等不同考量。然而,“造车热”的缘起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作为全球“巨无霸”汽车市场的形成,消费者需求多种多样,市场空间不断放大。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催生了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过去十多年间,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实现从百万辆,到千万辆,再到两千万辆规模的扩充。自2013年起,已经形成2500万辆级的“巨无霸”汽车市场。在这一市场上,既有中外两股势力的角逐,也有外企通过合资形式的暗中较量,更有自主品牌的顽强抗争......

  其次,国内汽车产业自身依然处于发展之中,但并没有形成汽车强国的“三强”或几强垄断的局面,机会不断。

  应该说,过去30多年间,在汽车产业层面,通过合资合作,快速提升了国产汽车的制造能力,壮大了几大汽车集团的实力。而自主品牌不甘示弱,以长城、长安、吉利为代表,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或集团。但是,无论国内所谓的“大集团”也好,合资企业也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业界脊梁或骨干,如德国的大众、奔驰和宝马,或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或者美国的通用、福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的“三强”现象,令后来者不断涌入。

  一句话:汽车行业本身做得不够好,其中那些“长子”、“次子”们的平庸表现,一些企业含合资企业的不思进取,都给新的后来者以进入的机会。

  第三是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带给汽车产业的变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更多的后来者带来希望。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一步一重天,使热衷于汽车、有汽车梦的人们,有了实现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直至“重新定义汽车的时代”。互联网企业、IT类公司,甚至是三两人的“团伙”都可以“PPT汽车”。目前,从卖车到造车,从车联网到自动驾驶,互联网对汽车业的入侵已经渗透到汽车全产业链。

  而一些“研究报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某“研究院“的报告认为,“未来5年是车企利用汽车智能互联技术浪潮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期”。

  最后是国内外一些曾经的“后来者”成功案例,国内如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国外如特斯拉等,极大地鼓舞了新的“后来者”。

  国内方面,以长城、吉利为代表,大约在20年时间里,要么已经做成年产销百万辆的汽车企业,如长城汽车;要么兼并著名汽车品牌的同时,也让自身得到发展,如吉利汽车。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魏建军、李书福的成功,给其他企业家带来希望,投入汽车领域无可厚非。国外,尽管自身麻烦不断,自燃、车祸等频发,但美国特斯拉短短几年间的风生水起,吊起了后来者的胃口,跃跃欲试者接踵而至。

  归根结底,对于汽车产业的不断进入,说明这是一个充满机会与利润尚可的行业,才有资本和商人不断闯入。当然,并不排除资本的逐利性,以及某些商人的投机性。

  其实,作为汽车行业的“后来者”,其进入这一行的行事风格各异,有人偷偷摸摸,小打小闹;自然就有人堂堂皇皇,大气磅礴。前者往往给人以投机取巧、“干一票就走”的赶脚;而后者则真抓实干,稳扎稳打,让人刮目相看。如5月9日,在北京雁栖湖畔,汉腾汽车选择了宝马全新一代旗舰车型——BMW7系上市,以及奔驰全新公务商务用车——BENZV系列上市的场所,发布全新品牌和旗下多款车型,既有传统汽车,也有新能源车,表明其进军汽车行业的坚定决心和不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