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2-05-17 17:08:33
热度:

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最近,继电动车后,燃油车也跟进了涨价潮,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Nice好车” 李云凯(

最近,继电动车后,燃油车也跟进了涨价潮,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

汽象观察14期: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

汽象观察14期: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

“Nice好车” 李云凯(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2轮值主席):

止跌回升,可惜是车价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炒股的朋友看着绿油油的大盘,无比期盼着股价早日止跌回升;而近期准备买车的朋友看着跌了十来年的车价突然整体走强,恐怕要顿足捶胸后悔不已。

细究下来,发现这波涨价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市场行为。最重要是因为原材料涨价叠加疫情影响,使得成本上升幅度超过了车企的承受能力。宝马集团负责财务的董事Nicolas Peter说,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宝马整体制造成本可能会增加12亿美元。

理解之余,我们还可以做出两个判断:一、这波涨价是行业性的。即使没有官宣涨价的品牌,也会通过调节经销商返利变相涨价。当然,也会有车企向配置下手,比如保时捷方向盘事件就是如此。

二、汽车售后价格也会涨价。轮胎已经有涨价的苗头了,而另一个成本变动比较明显的大类就是电气配件,调整价格是后续必然发生的事情。

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止跌回升肯定不愉悦,但总比减配更能让人接受!

“钟叔驾道” 徐钟:

大环境恰好给了涨价一个借口

关于燃油车价格上涨,无论是美元强势还是原材料成本上涨,细品起来似乎都是借口。

比起如今燃油车上调价格,新能源车提价反而显得更加“合理”,毕竟以电池为首的金属原材料价格的确持续维持在高位,即便电池巨头的出货价格目前还未出现明显的变动。而包括奔驰、宝马和大众在内的德国汽车品牌“顺势”上调了价格之后,不得不让人猜测将会有更多品牌加入涨价的队伍。

但细想之下,奔驰、宝马车型作为豪华品牌自身拥有较强的溢价能力,而大众汽车作为平价汽车品牌,才是这次引起涨价慌的核心要员。至于日系三强以及其他品牌是否会跟风,还有待观察。

首先,如果把涨价的原因归结为采购成本上涨,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即便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上海疫情影响了供应链运作,但受影响的绝对不仅仅是大众一个品牌,而且目前原材料上涨最疯狂是制作电池的金属价格。

另一个说法则是美元波动影响了采购成本,理论上美元强势导致了人民币贬值,进口零部件成本的确会提高。但目前国内包括合资品牌在内的绝大部分汽车制造商,其造车成本超过90%(长城87.6%、上汽92.4%、长安100%)源自国内,所以受这个因素的影响其实非常小。

我认为,大众提价的原因仍然是那个从遥远的从前就已经诞生的野心——品牌向上。大众车型在产品竞争力上是可以区别丰田、本田、雪佛兰以及现代的,在品牌口碑以及用户粘度都能维持良好的情况下,依旧会因为用户心态、市场竞争等原因而不敢轻易涨价,如今大环境恰好给了大众一个借口。

“三个司机” 刘志向:

价格上涨,消费下行,救市措施应适时出台

其实,在我们讨论价格上涨的时候,更应该关注消费层面的变化。

2022年新能源车第一波公开涨价潮过后,燃油车最近的优惠政策也悄悄收紧。据透露,诸如奥迪等品牌优惠较此前缩水8000元以上,有些品牌干脆取消优惠。

表面上看,受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供应链阻断等多种因素影响,成本压力迫使车企涨价或者减少优惠。深层次看,地缘政治及黑天鹅事件导致的全球通胀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与此同时最令人担忧的通缩早已显现。

与各种商品涨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4月份中国车市销量几近腰斩。不仅是汽车市场,耐用电子消费品在2022年出货量锐减,房地产市场最近接连迎来了地方限购政策解绑……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期间,许多地方出台了购车补贴政策,从2000元到5000元不等,但收效甚微。

为刺激汽车消费,目前应该给出组合拳应对。除地方补贴之外,应考虑适时推出购置税或者增值税等税种的优惠。从消费者层面降低买入门槛,从生产经营者层面减轻负担。

从目前的形势看,一方面要保就业,一方面要促消费,的确是一个严峻考验。这个困难期如何度过,考量各方面的决心和智慧。

而从全球大趋势看,通胀的节奏也逼近了一个临界点,伴随全球需求的下降,大宗商品的走势或将进入拐点。但眼下这个尴尬的周期,需要我们共同面对。

汽象观察14期: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

鬼斗车” 王魁军:

跌的时间长了,涨价也就成了新闻

随着中国车市的不断内卷,单纯的降价一直是各大汽车厂商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及销量的不二法宝,这也正是近几年多个汽车厂商被爆偷工减料降低成本的主要原因。

依稀记得从十多年前的报纸时代,我就曾写过多次南北大众率先降价,最终推倒车市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而此次伴随新能源车涨价脚步的燃油车企也宣布上调价格的情况还真不多见。据了解,先是奔驰宣布涨价,而后宝马、上汽大众也纷纷官宣涨价,想必随后肯定还有会跟进者,毕竟伴随着芯片等原材料上涨,整车企业自身积攒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不可见的成本增加也困扰着各大车企,一时间涨价声四起。

原本以为2021年年末芯片困局就会有所缓解,可截止到目前来看,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加之疫情,再加上有囤积居奇的游资存在,“芯片荒”恐怕到明后年都无法缓解,那么车价上涨也就不可避免。所有的商品都有制造成本,此前并没有人说过汽车产业就永远会一直降价,一旦成本增加或者或市场供求端发生变化,新车就应该涨价,我觉得这本不该成为新闻。如果说制造成本迅速增加,生产厂家仍以牺牲质量或性能来最终实现逆市降价,那才是消费者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所以,我想说的是,成本无法支撑,该涨价就得涨价,当然风波过后该降价还是要降价,汽车生产厂家在保证自身产品品质的情况下,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去左右结果即可,真的不必让汽车涨价也成为新闻。

“车透社” 罗裕:

会否跟进涨价,得看产品,也得看产能

关于调价,传统车企恐怕想不通的是,目前玩得最溜的是特斯拉。一波连续官降,把电动车销量的大蛋糕和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一波连续官涨,同样少有质疑声和退单,很顺利地就把利润率狠狠地上抬了一把。

通过特斯拉的官降官涨,应该说,这背后的市场定律很清晰。那就是市场需求决定了价格。

所以,我建议厂家在作出涨价决定前,先得考量一下终端的需求是否供不应求,或者说某车型、某车款有涨价的空间和可能,这样作出的涨价决定,才更合理,也容易既不损伤销量大盘,又缓解了成本上涨压力。相反地,如果贸然跟风涨价,则得冒着把潜客送到竞品店里去的可能性。

就企业个体而言,与价格密切相关的另一因素是产能。如果产能未开足,那涨价显然难以持久。相反地,产能吃紧了,订单堆积如山了,那涨涨价无可厚非。

所以说,燃油车企会否跟进涨价,各家情况各异,得看产品,也得看产能。

中视汽车” 张少杰:

油车所谓“官涨”,最大可能是减少优惠力度

中国车市几十年油车一直是存在“官降”说法,在销售过程中除了个别车型有过终端加价提车,油车“官涨”从未有过,但是四月份奔驰率先“官涨”了,紧接着肯定还会有不同品牌的“官涨”,因为大部分车企对于成本的压力终于还是扛不住了。

在中国汽车作为普通家庭第二大消费产品,在家庭支出预算里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过去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中国消费者深有体会,刚开始汽车市场的B级车,普通百姓无法染指,而随着品牌、技术、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不难发现B级车对于普通消费者则触手可及了,这就是市场发展给消费者带来的实在的实惠。现如今缺芯以及整个产业供应链条成本的增加,对于车企的日子真的是雪上加霜,财务、钢材、人工、疫情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对于大部分车企真的是步履维艰。保时捷最近减配事件沸沸扬扬,我觉得还是想在保持利润维护成本上下下功夫,只不过下的功夫有些偏颇了。那么对于消费者如何对待油车“官涨”?如何对待油与电的选择?

首先油车所谓的“官涨”最大可能还是在指导价的基础上减少优惠力度,不会像电车指导价上提价。其次还得结合自身使用场景,如果说上下班的通勤车那么选电车,如果说还有远途需求,那自然还是油车。最后,对于油车接下来会涨价,消费者保持好一个平常心态,不要听说涨钱就急于先买,也不要因为涨钱了而不买。

现如今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购车的时机适合自己的时候最好,万物存在及合理,自己的钱自己说了算。

“阿贵看车” 凌玉贵:

传统燃油车进入普涨阶段,下一个会是谁?

说实话,近十年来各种商品几乎都涨价,唯独汽车一直在降价。所以一开始听说新能源车涨价了,许多消费者不习惯,可随着今年来几乎所有新能源车型的涨价大家也就接受了。可4月份以来,随着奔驰、宝马相继对燃油车的上调价格,大家突然意识燃油车也因原材料的涨价而开始涨价了。5月11日上汽大众宣布对其旗下燃油车上调价格分别为1000元-3000元不等。有人惊呼汽车将进入普涨阶段,合资品牌燃油车的涨价将是一件风向标似的事件,对汽车行业来说意义重大。那么,请大胆预测一下,下一个燃油车涨价的汽车品牌会是谁?

是呀,对于降价已经不是汽车新闻了,涨价注定更吸引人注意。事实上,如果原材料的上涨使成本无法达到平衡甚至已经到了车企无法承受时,阿贵君还是认可光明正大地涨价,而不是像保时捷那样偷偷减配导致车主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口碑直线下行,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对于车企与消费者来说,价格虽然还是杀手锏,但现在早过了拼性价比的阶段了,而是拼品牌力、产品力与价值力的时代。作为一个主流汽车品牌如何更好地打造好服务力、打造好品牌力、推出好产品才是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汽象观察14期: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

“车哆哩” 王智良:

跟风涨价只会进一步激化供需矛盾

新能源汽车涨价成了一季度车市热搜。在智能、电动的加持下,买部喜欢的电动、增程车,加个几千或上万银子似乎合乎一季度的销售语境。

随着新势力对汽车“三观”的颠覆,以及去渠道化、直营化、互联化的引领,指导价已经失去“指导意义”。适合自己且能标榜身份、能彰显自我价值的智能电动车就是极好的。所以,小鹏、岚图、零跑等一众新势力成为了区别于传统汽车的新标签。

近期,燃油车跟风涨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根本原因是原材料涨价、物流不畅、芯片短缺、疫情影响、产能不足等多方面。涨价之后,引来的就是持币待购,4月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4月的车市,车企也应该反省产品自身的硬实力、产能、口碑、大众认知度符合当下的经济节奏吗。另外,车企车商的渠道营销模式是否已经顺应当下新四化的时代?是否想过经济下行常态下“疲软无力”的市场上还能有多少增长的消费需求?过多考虑利润,消费者会买单吗?据说,曾经加价成家常便饭的神车汉兰达都没敢加价了。

实际上,跟风涨价只会进一步激化供需矛盾,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会把钱包捂得更紧。明面上涨还好,背地里(减配)那就不厚道了。

当然,这年头什么都在涨,汽车不涨似乎也不合情理。全球原材料上涨,欧美大肆放水,通货膨胀甚嚣尘上,地球人遭殃。所以,消费者近期买燃油车得多花些银子,只要是急需,只要还可以忍受,那么面对涨价也就无所谓了。这两年在智能网联、科技配置等研发上更需要大量投入,当车企处于制造高成本压力之下,涨价也是必然。至于车价什么时候回落,那还要看未来给到经销商的返利模式、促销政策、调整库存等方式了。

关键一点,只有中国汽车工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化越来越强大,上下游产业链越来越成熟,造车成本才会降下来,尤其是市场上热销的高品质汽车。

“W动力” 颜延:

涨价潮将是市场的一次大洗牌

车市自古都有“官降”一说,但“官涨”少有,此次由新势力掀起的涨价潮,不仅涉及了30家新能源车企,近100款车型,连传统车企也没能幸免,奔驰、宝马、上汽大众都纷纷加入官降队伍。

事实上,原材料价格波动本是常事,但车企往往能通过前期利润空间、供应链优势、经销商返利以及调整库存等多种方式自我缓解成本压力。这次明显不一样,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芯片短缺,国内疫情对供应链和产能影响雪上加霜,致使车企已经完全不能通过自我消化来缓解压力。身处原本遇冷的市场环境,扛不住的压力当然不敢硬抗,不难猜测短期还将有更多绷不住的车企加入。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下一定不是最明智的买车时机,价格波动幅度大,容易高位接盘,所以能等的消费者我们建议持币观望。

对于车企来说,涨价潮将是对整个市场的一次大洗牌,市场份额继续“锤子形”向优质品牌集中,具备优质产品力和强大体系力的品牌,能够较好消化涨价对销量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中长期看“降价潮”对他们反而是利好。

“大侠上车” 任辉:

涨价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

随着制造成本的被动增长,车企涨价实属被逼无奈。

众所周知,自去年全球范围内爆发芯片短缺浪潮后,其形成的蝴蝶效应导致很多与之相关的行业,比如作为芯片大户的汽车行业,就由于芯片供不应求所导致的制造成本不断增长,使得很多车企宣布多款车型将会出现价格上调。

尤其是当时间进入到2022年后,除了原本就存在的芯片短缺问题还没有缓解之外,很多制造汽车时需要使用的原材料,比如铁、铝、锂等多种重金属由于受到复杂的国际问题影响,其成本价格同样是日益暴涨,再加上疫情的反复导致运输链断裂,更是如火上浇油般把汽车制造原材料的成本价格再度推高,因此很多车企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也只能做出被迫涨价的举动。在这里我们只能同时呼吁厂家和消费者:希望在汽车价格普涨时代的大背景下,车企们能够理智涨价,而非狮子大开口般把成本增长全部嫁接到消费者身上;同时,希望消费者在选车时也要理智选购,毕竟现在市场行情处于高位!

ps: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汽象观察14期: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

       原文标题 : 汽象观察14期:汽车行业涨价是为何?是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