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
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导|语2022/01/22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记者丨崔力文责编丨罗超编辑丨朱锦斌“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2017年
导|语
2022/01/22
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
记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罗超
编辑丨朱锦斌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2017年,当飞机舱门关闭的那一刻,贾跃亭只身前往美国,何时才能归来已是未知。这位曾经乐视“帝国”的掌门人,为他不切实际的造车梦,付出了十分惨痛代价。一切,都以闹剧的形式,潦草收场。
依稀记得2015年,当“新四化”的概念还未提出,贾跃亭就带领着他的乐视汽车,已经开启了类似的征程。
从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挖掘高管,研发三电系统,为造电动汽车打造核心技术;收购易到,布局出行领域;入股充电服务类app,加入充电业务;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合作,在车联网方面合作;从百度挖掘自动驾驶技术人员,构建乐视智能化版图和乐视车联;将娱乐、影视等资源整合,将其放进车联网系统。
许多理念,都与现在的新能源行业大趋势,不谋而合。他的角色,也像极了一位“先知”。
奈何,过于庞大的野心,与实际可以输出的能力并不匹配,溃败远比想象中来的要快。而在失去所有后,他的身份迅速从“先知”,转为了被整个行业所唾弃的“忽悠”。
最终,只剩下国内债权人的声讨,以及山呼海啸般的骂名。
至于花费如此大的篇幅,去阐述这样一段已经消散许久的故事,更多还是因为过去一周,车圈中“先知”与“忽悠”两个称呼,被再次反复提及,并一度冲上热搜。
起因,需要从北京时间1月16日晚间,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的一篇微博说起。
“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居然还有人可以毫无廉耻的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上述一段评论,是其转发了一篇团车CEO闻伟,宣布造车后接受某媒体采访的内容后,非常不留情面的吐槽。
在那篇专访中,谈及为何造车,闻伟号称:“决定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具有20多年造车经验,在技术、样车上都有沉淀。”
同时,他还称赞这一造车团队,“他们可以做2000万元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元以下的车,包括商用车、物流车。并且关于造车周期,燃油车时代国际大厂是48个月,国内厂家做到了36个月,我们现在的团队能做到18-24个月。”
另外,关于接下来的技术路线,“首选纯电,选择余地比较大。这个团队做过太阳能、氢能。”
很快,面对李想的质疑,闻伟抓住机会,同样十分凶狠的反击道:“没想到万里长征的迎面第一枪来自李想先生。除了节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断?冯思翰被反怼不就是当初看走了眼喷得太早?所以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也别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两天之后,闻伟再次发文表示:“这两天莫名登上热搜,要感谢李想先生的关注与质疑。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新势力之所以新,是前人的积累与后人的无惧。无惧不是盲目,造车不是儿戏。所以我诚邀李想先生在我们首次产品发布时可以拨冗出席。”最后,还附上了活动的邀请函。
截至目前,随着李想本人,仍未做出最新回应,可以说一场针锋相对的“互喷”,暂时告一段落。
作为旁观者,也作为整个新能源行业一路走来的见证者,更想说的是:“先知,必然是不存在的。”
但李想所掌舵的理想汽车,在经历过足够艰苦的至暗时刻后,终于迎来了鲜花与掌声。
“感谢鞭策,继续努力。”
2021年12月末,李想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标题为:24个月,挑战中大型SUV销量冠军。柱状图的下方,则标注从2019年12月开始交付,到2021年11月上险数超越大众品牌中大型SUV销量之和,外界不免读出浓浓地讽刺意味。
但最终,明晃晃的结果证明,“增程式”这个曾被冯思翰诟病落后的技术路线,俨然收获了大批车主的认可。
望向更深处,理想ONE的热销,愈发凸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新时代消费者眼中,品牌不再是牢不可摧的护城河,产品本身的使用体验,才是真正决定是否购买的关键要素。
反观闻伟,以及其身后的团车,究竟是不是“忽悠”,仅以目前所能获得的信息来看,仍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许多东西,只能交给时间去评判。
但肯定的是,相比2014年第一波“造车”浪潮来临,新势力们所处的大环境,当下所需要的门槛与要求,无疑是成倍增加的。
“造车需要储备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
2021 NIO Day结束后的专访环节,李斌对于自己曾说过的造车资金门槛,结合当下整个大环境的暗流涌动,进行了更新。从中听出的言外之意,更像是没有充足的准备,就千万别冲动入局。
除资金之外,产品定义、研发制造、品牌营销、销售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繁多且复杂的挑战,去等待被克服。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粉身碎骨。
所以对于新入局者而言,往往出牌的机会只有一次,不成功,便成仁。并不是像闻伟所说一般,“我们第一款产品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
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
原文标题 : 【一周车话】先知与忽悠
-
燃料电池推广应选择氢能富足的城市2023-11-30
-
宁德时代“一哥”地位不稳?氢能万亿巨头正在路上2022-01-19
-
骥翀氢能完成数亿A轮融资,河南战新领投2022-01-17
-
又一新风口?氢能产业或迎大爆发 事关你的出行2022-01-10
-
一文读懂万亿氢能产业链创业投资机会2021-12-30
-
广东竞逐氢能赛道:深圳加码氢能发电,佛山探索氢源稳定供应之路2021-12-24
-
氢能源汽车爆发前夜:燃料电池“遍地开花”,几大城市群谋求突围2021-12-24
-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氢能商业化将率先运用在重卡领域2021-12-24
-
11月新能源重卡暴涨 氢能重卡猛涨410% 三一双冠 宇通/汉马居二三2021-12-21
-
氢能相关产业或迎发展重要拐点!2021-12-20
-
中国氢能城市发展潜力排行榜发布2021-12-17
-
“巨无霸”氢燃料电池重卡,现身20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2021-12-16
-
斩获全球最大氢能重卡单一订单 徐工重卡布局氢能产业链2021-12-08
-
骨头比本田、奥迪硬!海马汽车将在四年内投放两千台氢能源汽车2021-11-30
-
1万亿元的氢能源赛道好玩儿吗?谁在试水氢能源车?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