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万钢:保持对物流等公共服务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财税支持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1-06-23 19:22:54
热度:

万钢:保持对物流等公共服务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财税支持6月17日-19日,以“新起点 新战略 新格局——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

6月17日-19日,以“新起点 新战略 新格局——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举办。在6月18日上午的“大会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通过视频方式发表了主题为《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推进高端产业新突破》的演讲。

万钢指出,经过二十年的研发和示范推广,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销售量、保有量均居全球首位。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抢抓机遇,以电力驱动、智能网联、低碳出行为突破口,带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以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电力驱动是汽车能源和驱动系统的技术变革,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也成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标志,电力驱动同时将引发汽车电力电子架构和智能控制系统的系统性变革,

而智能网联是汽车控制技术和运行方式的变革,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支撑,是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实现融合的抓手。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呈现车路协同、融合发展的趋势,车路融合可以为自动驾驶提供超越感知视野的认知智能,在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同时,有效降低附加传感器和芯片的成本。与此同时,智能网联可以打通客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信息与城市、交通、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为5G、智能化道路、能源互联网、智慧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信息安全等诸多行业提供产业融合的平台,最终将形成新型的市场生态体系。

此外,在国际社会“碳中和”的一致行动的背景下,低碳出行是汽车消费使用方式的变革。当前,新一代移动出行体系正在构建,呈现出多模式交通、共享出行、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相结合的特征,提供全方位优质汽车产品和出行服务的多交通模式整体解决方案。我们要努力探索公共移动出行服务新模式,加快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型。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万钢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亟需进一步提升战略定位,加大支持力度,乘势而上,实现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自立自强,为建设汽车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为此,他提出:

一是应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议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订后补贴时代的支持政策,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保持对公交、物流、出租、公务等公共服务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财税支持;尽快制定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系统政策。

二是氢电协同、共同支撑推进汽车电力驱动变革。他表示,氢能源具有来源多样化、驱动高效率、车辆运行零排放等特征,应积极发展适用于远程公交、中重型商用车和物流车的燃料电池汽车,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制订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标准法规和支持政策,有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区域应用示范工程,以高水平示范带动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标准体系。构建面向车路协同、车网协同和车能协同的新能源汽车的电子电气和信息架构系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快产品管理、道路交通、网络安全等领域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加快路网环境建设,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量产应用,协同推动基于北斗导航、5G通信的高精动态地图、充放双向互动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提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前瞻布局全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的研发;突破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关键瓶颈问题;开展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新型永磁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建立下一代驱动电机技术体系。研发新型电子电气架构、车规级芯片、线控底盘平台等技术,实现核心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建设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和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平台作用,在科技交流、标准制定、示范推广、政策经验分享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