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撬开欧洲“地头蛇”的铁桶江山 只能靠自主新能源?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0-08-12 19:02:48
热度:

撬开欧洲“地头蛇”的铁桶江山 只能靠自主新能源?在中国新能源市场遭遇“滑铁卢”之际,欧洲市场正在“高歌猛进”。据最新数据显示,继6月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回暖后,今年7月欧洲七国新能源车

在中国新能源市场遭遇“滑铁卢”之际,欧洲市场正在“高歌猛进”。

据最新数据显示,继6月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回暖后,今年7月欧洲七国新能源车销量再创新高。

德国、法国、英国、挪威、葡萄牙、瑞典、意大利七国今年7月新能源汽车注册量达8.7 万,同比上升20%,环比上升229%, 渗透率为10%。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欧洲新能源市场作为“后来者”,或将追上中国新能源市场,并与之“分庭抗礼”。

在此背后,欧洲新能源市场如此迅猛的涨势,到底是由政府用补贴砸出来的“虚势增长”,还是真正的“需求红利”?

在此之中,自主新能源品牌是否能去分一杯羹?

欧洲市场“甜蜜蜜”?

尽管疫情仍在欧洲席卷,但其新能源市场丝毫没收到影响。

而在全球车市下滑的情况下,欧洲新能源销量仍能够保持逆势增长,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最大的原因便是补贴,这跟中国新能源市场起步发展时用的“套路”是一样。

目前,欧洲各国正在通过现金补贴和各种使用福利。

譬如,在德国购买新能源汽车,单车最高享受9000欧元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法国政府就会提供最多7000欧元和一项能再提供5000欧元补贴的以旧换新政策;英国购买电动车补贴3500英镑,瑞典购买购买电动车补贴5500欧元。

其次,在补贴之外,欧洲市场严苛执行的碳排放标准也是影响原因之一。

按照欧盟制定的碳排放目标,2020年欧盟范围内95%销售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不得超过95克/公里。

如果用油耗换算,大约相当于使用百公里油耗为3.24升。

而这个标准,2021年就将覆盖至全部销售新车。

如果是日常用车、对燃油车油耗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理解这个数值几乎是普通燃油车“无法实现”的。

换句话说,如果车企只靠燃油车控制碳排放,是绝对不可能达标的。

此外,每超出目标值1克,厂家将为每辆车缴纳95欧元的罚款。根据投资机构计算,大众、宝马、戴姆勒在内的欧洲13家车企今年或将因碳排放超标,被罚145亿欧元。

因而,欧洲政府在“强制”车企开发投入新能源车,跟国内的双积分体系如出一辙。

显然,得益于欧洲政府“萝卜+大棒”政策,其市场销量才能迎逆势增长。

从当下而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

“掘金”欧洲,自主新能源有这个实力吗?

目前,在欧洲上半年的新能源销量榜上,雷诺ZOE以3.8万台一骑绝尘。

这个四门掀背式新能源小车,更先后击败了特斯拉的Model 3、大众的电动汽车Golf、日产的Leaf。

为何它会在欧洲受到如此热捧?

据机构表示,雷诺ZOE得益于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在欧洲狭窄的城市地形备受欢迎。此外,这款起价3.2万欧元的小型汽车,被誉为家庭理想的第二辆车。

3.2万欧元,换算成人名币,大概是26万。

从价格来看,即使算上欧洲当地的补贴,国内的A级新能源车完全是“吊打”这款车型。

从这款售价高达3.2万欧元车型的“热销”来看,欧洲当地对于微型或小型纯电动车的需求还是相当高的。

基于这个需求,国内自主车企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同级别车稍做调整,以满足欧盟形式认证要求,进而占领这片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

相对而言,在国内补贴退坡后的“红海市场”厮杀,似乎显得艰难许多。

目前,也有车企以这种方式切入,同时取得一定的成果。

2019年7月,MG名爵首款纯电动汽车MG EZS在英国、荷兰和挪威上市。

截止2019年末,MG EZS单一车型出口欧洲超过10000辆,创下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发达国家的纪录。

在名爵之后,多家新能源车企也开启了“赴欧潮”。

今年3月,爱驰汽车总裁付强在德国斯图加特宣布,欧版U5正式发布,计划于8月在欧洲启动销售计划。

今年5月,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长江发布微博表示,欧洲著名经销商RSA将成为比亚迪电动乘用车在挪威市场的第一个独家经销商。

这也预示着,比亚迪将在欧洲面向C端用户销售乘用车。

此前,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在欧洲已有销售,累计销量占据当地20%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显然,热衷于全球化发展的自主新能源车企,同样对欧洲市场垂涎已久。

不过,奶与蜜之地,亦蜜布荆棘。

作为汽车工业、文化的发源地,欧洲车企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

欧洲汽车市场一直被本土品牌所主导,如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宝马、梅塞德斯-奔驰和大众,法国的PSA、雷诺等。

即使是美系、日系等大型跨国车企,在当地也很难与其抗衡。

毕竟汽车工业强国拥有先天的优越感,这也将成为中国车企难以逾越的鸿沟。

换句话说,自主新能源车要杀入这个充满“地头蛇”的市场,难度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