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中汽协:今年新能源车市难现爆发式增长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0-06-27 07:02:26
热度:

中汽协:今年新能源车市难现爆发式增长与4月相比,5月纯电动汽车产销量虽然均有所增长,但产销降幅仍然高于整体车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增长明显,但销量下降较快;而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则

与4月相比,5月纯电动汽车产销量虽然均有所增长,但产销降幅仍然高于整体车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增长明显,但销量下降较快;而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了我国汽车行业5月产销量数据。数据显示,今年5月,我国车市整体呈现回暖态势,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却没能跟上整体车市回暖步伐,5月产销量分别为8.4万辆和8.2万辆,虽然相比4月有所增长,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从目前形势来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很难有比较大的爆发式增长,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在100万辆左右。”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坦言。

5月产销量在整体车市中“拖后腿”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新能源汽车在5月份的成绩,“回暖增速不及预期”恐怕是最贴切不过了。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5月8.4万辆和8.2万辆的产销量,虽然环比分别增长3.5%和12.2%,但同比降幅仍高达25.8%和23.3%。而全国乘用车联合会(下称“乘联会”)的数据也显示,今年5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仅为7万台,虽相对4月的同比降幅收窄,但与去年5月相比,降幅仍高达近3成。

“具体来看,与4月相比,5月纯电动汽车产销量虽然均有所增长,但产销降幅仍然高于整体车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增长依然明显,但销量下降较快;而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汽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回暖速度不及预期,从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也能窥见一二。以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为例,数据显示,其5月燃油汽车共销售新车2.05万辆,同比增长70.50%;但新能源汽车5月销量仅为1.13万辆,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48.29%;1-5月累计销量为4.65万辆,下降60.94%。

“从这几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较4月有所增长,但其整体表现仍不及去年同期水平,而5月我国整体车市的产销量已超去年同期,可见在整个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已经处于‘拖后腿’的状态。”有业内人士指出。

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不畅

“当前车市正处于恢复中,而在补贴退坡之后,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产品还没能有效降低电池成本,让产品发生质的提升,所以车市的恢复,无法从新能源市场开始。”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在谈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时表示。

许海东也认为,这同样暴露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政策还是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等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

许海东进一步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补贴退坡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售价的接受度还不够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去年补贴退坡后呈现出比较严峻的形势,虽然政府将新能源汽车补贴期限延长了两年,但补贴金额仍在降低,这无疑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在成本与市场表现间的矛盾。”

除了成本问题,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谈及新能源车市下滑的原因时还提出,“受疫情影响,目前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租赁等出行领域的需求受到压制;而多地取消了限行措施,使得新能源汽车暂时丧失了路权优势,一些限购城市释放了部分传统燃油车的新增指标等,挤压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此外,还有安全性能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行业痛点未得到有效解决等原因。”崔东树分析指出,自主品牌车企效益剧烈下滑,没钱补贴发展新能源汽车同样是车市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今年1-4月汽车行业利润下降了52%,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企业依靠自身利润补贴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能力下降,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回暖速度较慢。”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市场“回暖”需多方合力

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不及预期,但记者注意到,部分高端新能源车型5月销量喜人,或有望率先走出疫情影响,“比如特斯拉Model3,其5月在我国总销量高达1.1万辆,同比增长205%,且随着多次降价,目前model3标准续航版售价已降至27万元,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万联证券研究报告显示。

而对于新能源车市如何整体回暖,乘联会方面认为,需要协同电力、城建、金融、保险等各行业力量共同推进。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车企盈利水平剧烈下降,企业靠自身利润补贴新能源汽车的能力大幅减弱,因此需要外部环境为新能源车市的发展创造市场和需求。”崔东树指出,下一步,补贴新政的落实,充电桩的不断建设,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都将有助于让更多私人用户选择新能源车型。

而许海东也同样认为,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去弥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接受度上的差距。“厂家目前要深度了解、适应当下政策,并通过产业规模对产品进行调整,进而满足真正市场化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