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锂电三十年:风光过后,下一家被淘汰的企业会是谁?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9-08-02 07:00:14
热度:

锂电三十年:风光过后,下一家被淘汰的企业会是谁?昨天、今天、明天,起起落落,不断有旧人离场,新人登场。中国锂电行业发展迅速。这里面有一批令人敬仰的人,他们始终坚持从基础制造开始,以

昨天、今天、明天,起起落落,不断有旧人离场,新人登场。中国锂电行业发展迅速。

这里面有一批令人敬仰的人,他们始终坚持从基础制造开始,以工匠的精神谋求工艺的改进、技术的创新;

也有一批令人扼腕叹息但值得纪念的人,他们提早看到了行业的趋势、提早布局,但踩错了步点,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失败经验;

还有一批令人深恶痛绝的人,他们圈钱圈地,甚至坑蒙拐骗,即使没有被政府揪出示众,在整个行业市场化趋势下,也会原形毕露,活不长久。

更有一批令人深感头疼的人,他们到处挥舞着钞票,买这个买那个,两年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斥巨资跨界入场,两年后灰溜溜的退场,他们对行业唯一的贡献也许就是整个行业的泡沫越来越大。

1.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95年初,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从一位做投资管理的亲戚那里借了30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3年来,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有一天,王传福突然心血来潮地想看看新的电池产品,当他来到车间时,已是凌晨一点,发现有个小伙子带着工人还在干活。王传福记下了这个安徽同乡,他就是后来沃特玛的创始人李瑶。

有一次,王传福和李瑶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比亚迪要想走出去,首先得有一个高度,拿到国际认证。”没想到,不久,李瑶就带队为公司拿下中国第一个电池ISO9000认证。

2年后,也就是1999年,李瑶准备自己创业,专门生产比亚迪的配件——插头。第一次创业,业务不熟,运营不灵,没过多久,工厂草草关门。恰巧在这时,有人告诉他,广州有一家电池厂快倒闭了。一提起自己熟悉的电池,李瑶当年那股自负的劲头又来了。两年后,这家企业不仅起死回生,还有了不俗的盈利。

同年,在东莞,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拉着曾毓群在香港创办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并在广东东莞成立了首家工厂。

此时,在服装行业混的风生水起的郑永刚,接触到一项令他兴奋的技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技术。当时,中国的负极材料只是鞍山热能研究所承担的一项863课题,离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也不是科学家,不懂技术,但我能嗅到,这是将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郑永刚决定,将鞍山热能的人和技术都收购进来。

实际上,1999年的郑永刚,还要等待8年,才能迎来锂电池行业的第一个爆发期。其间,杉杉科技不仅推进了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还先后拓展了正极材料、电解液业务。

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这一年,在深圳西北部有个叫石岩的镇, 工厂林立, 一位东北汉子在这里筹建一家电池厂, 名为后来搅动江湖的比克,至于为何取名比克,版本众多,无从确定。

2002年,李瑶离开电池厂,凭着2万美金再次创业,这便是沃特玛电池的前身——乐凯电池。这一年,ATL解决了“贝尔配方”的技术缺陷,初次实现盈利。

同年,比亚迪率先上市。王传福觉得汽车是一门大生意,上市的第二年,他毫不犹豫通过收购原西安秦川汽车公司,挺进整车业务。

2004年,一家美国企业找上门来,为旗下的MP3电子产品寻找电池秘方。这家企业此前已经找过很多国际锂电池公司,但是无一能解决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长期使用后电池鼓气的问题。

ATL为对方试制了专用电池,双方随即达成合作关系。曾毓群万万没想到,合作刚展开,对方开口就要了1800万个电池。

这家公司叫苹果,ATL供货的对象是红极一时的iPod。两家对质量吹毛求疵的企业走到一起,ATL顺着对方的发展扶摇直上,从小企业一跃成为行业内的新领军者。

2006年,比亚迪内部开始讨论做磷酸铁锂还是三元电池,那时候的三元电池是日韩的天下,王传福最终拍板定下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很快,第一款搭载磷酸铁电池的F3e电动车研发成功。其续航能力达到300公里。

2008年,中国政府借奥运会之机,开始用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新能源车,试图在汽车产业中换道超车。而新能源车无论是插电混动还是纯电动车,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电池。

2009 年元月,名为「十城千辆」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措施”横空出世,如平地惊雷引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当年的「网络热词」之一。

2.2009年是迅速发展的开端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而言,09 年是开端。

这一年,90 后大规模进入大学,他们中的部分人今日已经成了各大电池企业的中梁砥柱。

十年不长不短,十年前在校园的我对电池的理解是5号电池和7号电池,对锂电池的理解就是手机上用的电池,第一次用一定要充满12个小时。

那时对雅迪电动车的认知多于比亚迪,那时还没有我们的独角兽宁德时代。

彼时,国家开始鼓励示范城市开展新能源公共交通,并为之提供大量补贴,新能源汽车的风潮将席卷至小型乘用车,几乎所有具实力的企业都投身其中,想要分一杯羹。

于是,车载动力电池的需求逐年扩大。宝马成为伯乐找上门来,但ATL的100%的股权都在日本人手里,根据政策规定,全外资公司不能生产动力电池。

所以,在2011年底,曾毓群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打包剥离出来,在宁德成立纯中资公司CATL宁德时代,当年的曾毓群如果知道七年后,会从100万元注册资本金到坐拥千亿资本,是不是做梦也会笑?

从头开始,宁德时代将目光锁定在三元锂电池的研发上,因为它有着能量密度高且成本低廉的特点。正是这个决定,让宁德时代能够弯道超车当时坚守磷酸铁锂电池,并自给自足的比亚迪。

2012年,在电池材料端,全世界的锂产品市场被打造成了一个强势的卖方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境内自产的锂矿却严重不能自给,而每年进口的锂矿中,80%的份额被泰利森所垄断。从国家而言,抓住锂资源,是战略储备。

当时,一家西部一隅的民营公司——天齐锂业,主营业务就是将锂精矿原料加工成碳酸锂及其他衍生产品,而供应着其生产所需的全部锂精矿的正是泰利森。矿在别人手里,每年谈判底气总有些不足,一旦被断掉供应,形势就会变得无比被动。所以蒋卫平思考只有从源头把资源拿过来,才能无后顾之忧。

其实,蒋卫平觊觎泰利森也已经有些时日,只奈何实力不济,但大争之世,往往个人、企业、产业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齐也算是“为国买矿”。所以,关键时刻,国家出手了,中投公司战略入股项目的35%,工商银行提供了贷款解决了天齐资金上的燃眉之急。省和国家两级主管部门特设绿色通道,加快审批。仅两个月时间,收购需要的审批手续全部到位。

几经周折,最终成功拿下泰利森100%股权,这也奠定了天齐锂业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

2012年,十城千辆计划黯然收场,那一年,伴随补贴延缓、第一批新能源车电池问题爆出等因素,外加需求的疲软和技术上的摇摆观望。拖垮了很多家电池企业,也是这一时期很多电池企业知难而退知难而绕。

这也可以说是动力电池企业的第一轮洗牌。

3.三年"大跃进"

2014年5月24日上午,总书记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伴随着新一轮的政策红利,在短暂的冬天后,动力电池领域又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形势比人强,资本逼人强。动力电池企业加紧扩张布局,一场产能扩张的氛围弥漫于2015一整年。

2015年5月,沃特玛年产10GW锂电生产线落户陕西渭南,计划将于2017年底全面达产,预计可实现销售额60亿元。10月,猛狮科技总投资30亿元动力电池项目福建诏安开建,全力布局高端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业务。

与此同时,碳酸锂价格蹭蹭上涨,动力电池需求大增激发了材料企业的投资热情,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锂矿大型企业进一步加快兼并扩张,锂资源领域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强者恒强,中国的天赐材料和日本的旭化成也瞄准机会,加大投资。此外,车企收购知名材料厂商也是一大亮点。

这一年的跨行业的兼并购,也大多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京威股份拟用自有资金5.52亿元人民币收购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48%的股权。智慧能源全资收购福斯特,江特电机收购九龙汽车49%的股权,多氟多收购红星汽车...整个锂电行业的兼并购呈现出全产业链、跨行业、多元化的新特征。

2015年仅在动力电池环节的投资金额就已超过900亿元。

2016年一开始,一波原材料价格猛涨,让锂电池企业直呼受不了;年中的电池目录与补贴挂钩风波,让未入目录的电池企业人心惶惶。

除此之外,“骗补案”可以说是2016年锂电行业最大的丑闻。某些车企在重金面前,没有抵制住诱惑,丧失了道德底线,骗取国家的财产,最终受到了严重的惩罚

2016年年末,格力电器董明珠也快马加鞭的赶上了新能源的这辆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宣布自己以个人名义投资珠海银隆,她还拉上了王健林的万达和刘强东的京东一起投资。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

过了年,市场还没消停反而达到了高峰,2017年的锂电池原材料市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涨”。2017年,动力电池所必需的钴、锂金属材料市场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涨船高”。尤其是钴,在2017年12月份,电解钴触及最高价51.5万元/吨,与2017年年初相比,涨幅超过了88%。

2017年,对于动力电池行业而言,也是“风云激荡”的一年,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花钱”,这一年,锂及动力电池行业超50亿元的新项目有十数个之多。宁德时代募资131.2亿元开发锂电池及储能项目,同时联手上汽超百亿元投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银隆新能源南京产业园开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北汽联手孚能投80亿元打造动力电池基地,总投资66.8亿元 ,远东福斯特锂电项目开工......

这一年这个圈子每天都在有人投产,也有外行跨界进入,这也为2018年和2019年的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

4.2018年市场开始洗牌

2018年是动力电池行业的“多事之秋”。从政策补贴滑坡、行业产能过剩到原材料价格波动,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深度洗牌。激流勇进者,收获满满,固步自封者,已黯然离场。

这一年里,我们见证了无数的奇迹,如宁德时代创造了最快过会记录成功上市、蔚来汽车赴美敲钟。

与此同时,市场也开始洗牌,年初开始,动力电池行业内就有不和谐的声音传出。先是三月份动力电池行业探花沃特玛资金链“曝雷”,遭到供应商堵门讨债;四月被曝20亿元债务逾期,而公司债务总额达221.38亿元;七月底,主营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深圳容一电动宣布解散;十一月底,河南环宇电源股份被申请破产清算。

这个行业,政策红利成就了很多人,但红利消失之时也让很多人黯然离场,但每一位创业者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2019年,白名单已然取消,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深,虽然行业前3名的地位暂不可动摇,但是第3名—10名,2019年相对于2018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还未定形,整个行业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强自身的行业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5.被淘汰的将会是谁?

而今,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不仅仅是浑水摸鱼的企业,很多优秀的企业因为战略层的失误也正走向被淘汰的结局。

关于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趋势下的物竞天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一方面,政策红利尽失是现状。

2020年新能源补贴会完全取消,动力电池行业白名单上个月取消,这还不算完,虽取消了能量密度的强制性要求,但车企对续航里程的执着也在向电池企业施压,安全事故频发,政府排查规则也越发严厉,稍有不慎,就可能从云端跌入谷底。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已成事实。

自18年起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下行趋势,尤其是19年前后,企业生存愈加困难,开始裁员、缩招、砍掉业务线,这意味着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工作都要先放一放,毕竟“活着”才是第一要务。7月17日,京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决定将停止新能源整车业务的开发建设,并同意对秦皇岛德龙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德龙汽车”)予以注销。多年蹒跚之后,最终京威股份对新能源整车领域的跨界投资还是失败了。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整个行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才能在这次的大洗牌中生存下去?

关于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人能说清道明的,它需要整个行业的人共同探讨,努力。

但基本道理我想有以下2点:

1.动力电池大企业抓住先机,提早布局,整合资源,打通整个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和下游车企展开多方位合作,保证生存;小企业找准定位,在细分市场深耕,对接战略客户。

2.上游原材料企业在价格低谷期积极挖掘新客户薄利多销,保证生存,同时看产业链上有无其它利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