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宁德时代申请千亿授信 动力电池行业新一轮寒潮或起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8-12-10 12:08:58
热度:

宁德时代申请千亿授信 动力电池行业新一轮寒潮或起 电车资源讯: 2018年被看作是动力电池行业的凛冬,行业洗牌,

电车资源讯:

2018年被看作是动力电池行业的凛冬,行业洗牌,淘汰加速。许多上市公司股价回落,资产缩水,甚至有的上市企业经营失败,影响更大的是银行信贷也逐渐收紧,这无疑是让本就资金链紧张的企业雪上加霜。然而作为行业领头羊的企业,却依然可以获得银行的良好待遇。

电车资源获悉,11月28日晚,宁德时代发布了《关于向银行申请2019年度综合授信额度的公告》,公告显示,为满足公司及子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公司及子公司拟向银行申请总计不超过人民币11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本次向银行申请综合授信额度事项的有效期限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止,授信期限内,额度可循环滚动使用。宁德时代本次申请的千亿银行授信成功刷新了动力电池行业记录,成为业内额度最高的银行授信。尽管授信额度只是银行愿意放贷给企业的额度,最终能贷款多少还未可知,但能够获得行业最高的授信额度,意味着宁德时代在进行产能扩张、产品研发、提升自身竞争力时都已经有了强力后盾。

对于进入寒冬洗牌期的动力电池行业,银行等资本更愿意将钱押在那些行业的领头羊身上。银行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因为相比其他小企业,这些代表企业进行的规模扩张、研发投入、资金周转需要用到的资金金额更大,更是为了抢占市场上的优质客户资源。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逐步推进,外企在国内的投资门槛逐渐放开,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日韩电池企业也纷纷加快了在国内投资建厂的节奏。从日本的松下到韩国的三星、LG,都在为瓜分即将到来的无补贴市场做着准备。在补贴退坡后再次涌入国内市场的日韩电池企业,势必会给国内电池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前日韩电池企业就曾为抢占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不惜实行战略性亏损政策,将电池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进行出售。国内电池企业为了应对来自外企带来的成本压力,自然只能寻求降本之法,而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产能扩张是最有效和重要的降本方法之一。

根据宁德时代的产能规划,其2017年总产能达17.09GWh,其中8.5GWh为三元锂电,主要材料体系为三元532/622,目前811体系电池正处于研发当中,预计2019年有望量产。2018年产能有望达到31.5GWh,2019年达到45.9GWh,2020年产能达到54GWh。

宁德时代的主要基地主要有福建宁德、江苏溧阳、青海西宁三处。福建宁德是主要生产基地,2017年宁德基地产能达15GWh,公司上市募投为宁德湖西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规划三期产能24GWh,到2020年公司产能将达50GWh。因此,预计2018年宁德基地产能有望达31GWh。软包产能预计1-2GWh。软包电池是公司持续拓展国际客户的主力产品。随着国际客户如戴姆勒、日产等车企对软包电池技术路线认可度提升,公司加强在软包电池方面的研发力度,目前已有3条软包线,其中两条是软包中试线,系统能量密度250wh/kg左右。其中软包电池有望在2019年初步实现量产,预计1-2GWh左右。

江苏溧阳基地于2016年9月投资100亿元开建,规划总产能10GWh,2018年预计达产5GWh。目前公司的主材料供应商如科达利等均已在溧阳基地附近配套相应工厂,提供配套产能。

青海基地一期技改后年产2GWh电池,二期4.26GWh已于2017年底完成厂房建设及部分设备订购,2018-2019年有望投产。

再来反观宁德时代国内最大的竞争对面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又是如何。截止2017年底,比亚迪动力电池总产能为16GWh,其中10GWh是磷酸铁锂电池,6GWh是三元电池。随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节节攀升,作为配套装备与生产前提的电池也必须适应生产需求的变化。因此,比亚迪规划2018年至2020年,其动力电池产能将陆续达到29 GWh、34 GWh、39 GWh。

今年6月,青海比亚迪动力电池工厂一期10GWh项目正式投产下线;今年7月,比亚迪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重庆两江新区联合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聚焦动力电池生产、销售等业务板块,产能按照10GWh规划,其中一期达成5-6GWh,二期达成4-5GWh。8月,比亚迪动力电池年产20GWh产业项目在重庆签约,项目总投资100亿元;9月,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项目在西安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预计可为50万辆电动车提供电池。

预计到2020年建立完整的电池产业链,届时比亚迪动力电池总产能预计可达60GWh,相比宁德时代的54GWh还高。两大动力电池领头羊除了要面对来自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外,还要在彼此之间继续进行产能竞赛。

动力电池行业本就凛冬已至,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局中国市场,加上日益激烈的行业龙头之争,势必会为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寒潮,多方势力的激烈竞争下,更多实力弱小缺乏市场的企业将会出局。想要在凛冬之日存活到最后,过硬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才是对应之道。

来源:电车资源 黄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