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锂电行业提名项目一览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8-03-26 18:01:54
热度: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锂电行业提名项目一览 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

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用总共受理101项,其中储能电池相关项目有7项,赣锋锂业和华友钴业均有以第一单位参与项目提名。相关项目整理如下: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科学组

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

本项目属于材料学科。针对如何在保持高功率密度下提高储能材料的能量密度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开展了大面积可控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纳米能源材料及其应用的原创性研究。本项目通过将界面结构与一维纳米材料相结合,发展了具有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揭示了一维纳米结构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界面、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等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为提高电极材料中的活性物种和电子传输速率开辟了新思路;阐明了过渡金属基纳米储能材料结构与容量的关系,发展了几种大容量的柔性电极材料的大面积可控制备方法;发现了超电容器件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正负极匹配性存在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设计和研制了多款柔性超电容器件。研究成果增进了纳米尺度下储能材料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知识,为纳米能源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新型柔性超电容器件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本项目中8篇代表性论文的SCI影响因子总和为149.5,单篇影响因子均超过10,7篇论文入选了ESI高被引用论文;被国内外学者在Chem. Rev.,Chem. Soc. Rev.,PNAS,Adv. Mater. 等刊物SCI 他引达2298次,其中单篇论文SCI他引次数最高为558,8篇论文SCI他引全部超过100次。1篇论文入选“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

许并社教授团队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重点围绕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和电化学行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重要科学发现:1)首次原子水平级、原位发现了电子束照射下非晶态碳向纳米洋葱状富勒烯转变的现象,并提出了“电子风”和金属原子催化作用下的转变机理,以此为指导,发明了利用射频等离子体、弧光放电等方法制备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等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新技术。2)首次原子水平级实时观察研究了不同结构碳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行为,揭示了不同结构碳基材料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发明了具有高容量的包碳核壳结构碳基复合材料。3)首次原子水平级动态观察并研究了碳基复合材料中过渡金属氧(硫)化物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发现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充放电行为实际上是金属单质和金属亚氧化物之间的可逆转变,颠覆了学术界以前普遍认可的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完全可逆电化学转变机理,并揭示了不可逆过程和电池首次比容量衰减之间的关系规律,为开发高性能锂电池电极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该项目得到国家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Nano, Nano Energy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大量引用。 我会审阅了相关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国家科技奖申报要求。按照规定,我单位和完成单位都进行了公示,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

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

项目在国家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省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撑下,历经近10年的攻关,针对传统锂矿石提锂工艺存在的能耗高、锂回收率低、环境污染大等共性关键问题,首创了低温硫酸焙烧法和钠盐-氧化钙压浸法锂矿石提锂工艺、深度络合除杂沉锂技术、沉光卤石提钾铷铯技术;在行业内率先采用MVR强制循环蒸发结晶、DTB冷却结晶、螯合树脂除钙镁等技术,创制了矿石提锂综合高效联产电池级氢氧化锂、电池级碳酸锂等锂动力电池专用高纯锂盐产品,并实现循环回收利用母液、锂矿石渣等废料和锂云母中的铷铯等有价金属。项目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省级重点新产品2项;主导(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58.5亿元,利润约13.5亿元。项目突破锂矿石提锂多项共性关键难题,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提升了我国矿石提锂科学技术水平,对打破国外提锂技术封锁和锂产品市场垄断,有效缓解我国锂盐产品供应紧张局面,促进我国锂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是人类能源利用领域又一次变革性技术。SOFC可以使用多种含碳燃料,很容易与现有能源供应系统兼容,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开始推广应用SOFC发电系统。但是作为战略高技术,其产品和技术均对我国封锁,中国迫切需要自主研发。 该项目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SOFC全产业链(材料—电池—模块—系统)关键技术贯通,突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材料-电池-模块-系统”4个系列产品均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和对外商业供应,产品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推动了SOFC新型产业在中国从0到1的发展起步。核心技术“氧化锆基陶瓷低温烧结致密化”广泛应用于氧化锆基和氧化铝基陶瓷产品的低成本批量生产中;核心技术“陶瓷电池与金属连接体之间异相封接” 广泛应用于真空灭弧室陶瓷外壳与金属的可靠封接中;相关产品销售收入20多亿元,新增利润上亿元,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项目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2项,3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该项目开创了高温、高效燃料电池在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以项目团队为核心,发起成立了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和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委员会,为中国高温燃料电池新型行业规范发展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能源技术革命奠定基础。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化工组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及其应用过程关键技术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针对磷酸铁锂电池可持续发展技术需求,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发展了更加绿色与原子经济性的磷酸铁锂合成工艺,优化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体系及其制造工艺,提高应用系统管理与控制精度和效率,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发展。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为合成高品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首次提出以单质铁和磷酸铁为铁源的原子经济性合成反应。为设计出安全型动力锂电池,发展了与正极材料相匹配的电解液与负极材料,提出了提升电池容量、寿命与安全性的材料结构与制造方法,优化动力锂电池制造过程工程技术。为了推广应用,构建高精度动力锂电池荷电状态(SOC)和健康状态(SOH)预测模型,开发高性能电池管理系统(BMS),并开发出动力锂电池系统长寿命运行管理与控制技术。 通过产学研结合,将开发的磷酸铁锂材料合成技术分别授权给江苏乐能、台湾立凯和中兴派能等公司实施,所生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应用于中航锂电、宁德时代、比亚迪、天津力神、德朗能、中兴派能和中聚电池等电池企业。 开发出国际上首台40MW/40MWh用户端储能电站和高端电动商务车。曾获2017年度教育部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和中航工业集团的支持下,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水基单面涂覆的功能化陶瓷隔膜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形成了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该陶瓷隔膜耦合了传统聚烯烃隔膜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热闭孔作用、陶瓷填料良好的耐温性能和电解液亲和性能,显著改善了隔膜的高温维度稳定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打破了该领域关键技术长期由日韩掌控的局面。 该技术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项目验收和中航工业集团主持的技术鉴定,并已在中航工业集团等企业大规模量产,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已全面在电动车用动力电池中的普及应用,获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申报材料属实、完整,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员排序情况属实、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

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

我会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相关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要求。 该项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针对钴资源形态极为复杂、浸出难度大、元素组分多、分离纯化难、锂电材料制造要求高等问题,创造性地开发了多形态钴资源协同高效浸出技术、基于氨皂萃取的多组分高效分离提纯技术、萃取钴液短程制备钴系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多形态原料的规模化协同处理难题、突破了多组分高效分离的瓶颈,直接制备新型锂电材料并规模化应用。建成投运全球规模最大的钴冶炼和钴系锂电材料示范工程。该项目产品通过了韩国L&F、日本化学、天津巴莫、北京当升、ATL 、杉杉科技等客户的使用,已大规模进入苹果、三星、大疆无人机等部分产品电池制造领域,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91亿,总利润25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已获专利授权36项(发明专利21项),制定国标16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鉴于该项目成果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已支撑我国约40%的钴产品市场,在全球钴产品市场占有率大于20%,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支撑了国内锂电行业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开发的钴的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也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刚果(金)等主要钴资源储存国的产业竞争优势,成为国家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示范项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