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聚焦】动力电池“马太效应” 企业如何绝地反击?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7-06-01 06:33:16
热度:

【聚焦】动力电池“马太效应” 企业如何绝地反击?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日益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态势,动力电池结构性过剩已显端倪,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日益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态势,动力电池结构性过剩已显端倪,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电池产能出现调整震荡或成必然。

那么,动力电池产业如何破解“马太效应”,电池企业如何“绝地反击”?

blob.png

两极分化成痼疾 产能过剩添新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数据显示,2015年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逾40万台,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车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同时,累计推广量超过了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 中汽协预计,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80万辆。而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

有专家指出,新能源整车企业销量取决于电池企业的产量。也正基于此,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产能也快速提升。自2015年起,动力电池迎来大规模扩产潮,如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车企、互联网巨头等多路资本竞相布局,以期在高速发展的市场中抢占先机。从产能扩张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动力电池产业新增产能较同期增加近35GWh(1GWh=100万千瓦时),总量几乎是两年前全年出货量的3倍。仅在2016年,投入动力电池领域的资金就已超过千亿元,而这只是动力电池领域产能“飞天”的一个缩影。

在业内看来,如果这些产能全部释放,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70GWh/年。来自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28GWh,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过90GWh。“如果按照电动大客车与电动乘用车1:10的市场销售比例来看,170Gwh大约可以满足年产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在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看来,该产业或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达到产能饱和。

步入2017年,产能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投身动力电池的企业呈现出更大的热情。据报道,包括比亚迪、天津力神、沃特玛、天能、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南都电源、杉杉股份、万向A123、亿纬锂电等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已经或计划上马新的生产线。

显而易见,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动力电池的产能储备增速已远远超过销量增速。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成本空间压力激增,动力电池产业开始陷入结构性调整阵痛。但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企业并非没有意识到风险,面对2017年持续向好的千亿蛋糕,多数企业仍选择在政策严控与需求滞后的双重壁垒中快速穿行。

可以预见,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勃兴和各路资本的加持,供给侧产能势必大肆扩张,但由于补贴政策趋严收紧,应用侧市场增速放缓已成大势,产能过剩或将进一步加剧。

吹尽狂沙始到金 “最强心脏”犹可期

一路高歌猛进俨然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真实写照。然而,产能的大跃进并非意味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反而愈加凸显出“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局。

今年初,工信部部长苗圩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就直言痛点,“我们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革命性突破,性能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推进。”在百人会上,苗圩说,在新能源客车、货车领域,目前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苗头,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不仅如此,动力电池领域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于技术水平偏低、电池标准缺乏。同时,还存在制造合格率低、安全差、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